其實司馬遷自己最明白,中書令一職能出入皇上身邊,權勢確實非同一般,然而此職一般都是讓有文化的宦官擔任。他因蒙冤受了宮刑後才被委任此職,這正是對他人格的再一次侮辱,他時時感到悲怨與憤恨。自然對朝廷內外的一切事務,毫無興味。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再次以堅強的意誌,充分利用在皇帝身邊工作的種種便利,全身心地繼續投入到《史記》的寫作之中。司馬遷滿腔積憤,他在現實生活中,被無理剝奪了做人的尊嚴和自由,可是在修史寫作的天地裏,他卻有了一定的自由。“天高任鳥飛”,他可以用自己銳利的目光和判斷力,對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貴妃才人、忠奸善惡者,進行褒貶,進行鞭撻。奔放的激情,縱情馳騁,寫到興奮處,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笑聲;寫到憤慨處,會憤怒地擊桌;寫到心酸處,會暗暗抽泣。
經過司馬遷前後14年的努力,約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一部構思嚴謹、體大思精的空前曆史巨著——《史記》,終於基本完成。這是一部融入了司馬遷全部心血和畢生精力的不朽著作。全書“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將三千年的曆史,進行了全麵合理的整理,並使之納入一個科學的、龐大而又完整的係統。司馬遷以前還沒有一部體例完備、囊括中外、貫通古今的曆史著作。是他第一次彙總古今典籍,創造了紀傳體通史,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空前的創舉。
點評:
今天,司馬遷忍辱著《史記》為人所樂道。人們在體會《史記》的輝煌時,更為司馬遷的忍辱負重精神所歎服。忍耐是對意誌的磨練,所以痛苦往往在忍耐中得到淡化;忍耐是爆發力的積蓄,因為它恰似用無聲的奮鬥在衝破羅網。
6.“裝瘋扮傻”的軍事家
大智慧在於順境能發達,逆境能求生,這就需練好“忍”字功夫。孫臏是公認的大軍事家,同時他又是一位大“忍”家,不然他又怎麼能成得了大軍事家呢?
中國有句話叫:“不學孫龐鬥智,要學管鮑之交。”這裏的孫龐是指孫臏和龐涓,二人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春秋戰國是兩個曆史時期,雖然並稱,但一般說來是在三家分晉以後才進入戰國時期的。當時,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分掉,晉國滅亡,而三家興起,其中數魏國的勢力最強大,魏惠王野心勃勃,也想學秦國收攏人才,找個商鞅一類的人物來替他治理國家,於是做出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花了許多錢來招致賢士,後來來了一位名叫龐涓的人,聲稱是當世高人鬼穀子的學生。鬼穀子是當時十分著名的人物,是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一書,專門論述縱橫家如何說服君主的技巧,比較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從《鬼穀子》看來,其作者的確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他是個隱士,並不出來做官。龐涓說他自己是鬼穀子的學生,又與大縱橫家蘇秦、張儀是同學,並在魏王麵前大吹大擂,魏王就信任了他。
龐涓當了大將,他的兒子龐英,侄子龐蔥、龐茅全都當了將軍,“龐家軍”倒也確實賣力,訓練好兵馬就向衛、宋、魯等國進攻,連打勝仗,弄得三國齊來拜服。東方的大國齊國派兵來攻,也被龐涓打了回去。從此魏王就更信任他了。
龐涓的同學孫臏是孫武子的後代,他德才兼備,是個少見的人才,尤其是從老師鬼穀子那裏學到了先人孫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謀非凡。一次,墨子的門生禽滑厘來拜訪鬼穀子,見識了孫臏,就想讓他下山,幫助各國國君守衛城池,減少戰爭。孫臏說:“我的同學龐涓已下山去了,他當初說一旦有了出路,就來告訴我的。”禽滑厘說:“聽說龐涓已在魏國做了大官,不知為什麼沒寫信給你,等我到了魏國,替你打聽一下。”
墨子不僅堅決反對戰爭,還有很多弟子,都是技能人,他們紀律十分嚴明,為了反對戰爭都可以死不旋踵,因此,墨子在當時的影響很大,他曾憑著自己的一張嘴嚇得強大的楚國不敢去進攻宋國,所以,每到一個國家,國君都會把他待為上賓。等禽滑厘到了魏國,他就對魏王說了孫臏和龐涓的事。魏王一聽,立即找來龐涓,問他何以不邀孫臏同來,龐涓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也要先為齊國打算,所以沒有寫信讓他來。”魏王說:“如此說來,外國人就不能用了嗎?”龐涓無奈,隻得寫信讓孫臏前來。
孫臏來到魏國,一談之下,魏王就知道他比龐涓更強,就想拜他做副軍師,協助軍師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於他。”實際上,這是個計謀,是為了不讓孫臏與他爭權,然後再伺機陷害他。但在當時,客卿沒有實權,卻比臣下的地位高,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