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善用他人智慧為己用:一個好漢三個幫(3)(2 / 2)

金世宗十分注重選賢任能。他在金朝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曾以惋惜的口氣對朝臣們說:“凡要用人,應當在他心力旺盛時就委以重任,如果一味地考察資曆呀,門第呀,往往會使那些有才能的人到了年邁體衰的時候,還沒有提拔到能夠充分施展其才智的崗位上,他的才能還來不及發揮,心力就不支了,這是過去在用人方麵所不曾想到的。就拿阿魯罕來說吧,要是早些就把他放到重要位置上,國家必定會得到他更多的幫助,他也必定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可惜現在他已是八九十歲的人了,衰老得無法再繼任下去。因此,希望大家要接受這個教訓。凡是你們認為確實具有將相之才的人,最好能盡早地把他們推薦上來。”金世宗一番話,表明了他“舉賢之急,求賢之切,不絕於訓辭”的心情。而正如金世宗所言,可用之人如不早用,等到年老體衰後再委以重任,就難免喟歎識才之晚矣。金世宗所說的阿魯罕,就是其中的一位。

阿魯罕,全名孛術魯阿魯罕,隆州琶離葛山人。他8歲時,就學習契丹文,後又精通了女真文。剛到成年,就擔任了黃龍府路的萬戶令吏。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朝廷從外路胥吏中選補優秀的人才入朝,在應選的300人中,他名列第一,因此,被補為宗正府令吏。不久,又被提升為尚書省令吏。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阿魯罕隨丞相仆射忠義戍邊,主管邊關文字事宜,幹得十分出色。他鼓勵邊民從事農牧業生產,使邊關很快安定下來。從這件事上,仆射忠義和世宗發現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開始對他器重起來。後來,他又參加指揮進攻南宋,在討論進軍策略時,諸將爭執不下,世宗對丞相說:“阿魯罕足智多謀,老成持重,隻要他說可行,就可以了嘛!”在與南宋的講和過程中,阿魯罕顯示了傑出的才能,為金朝又立了大功。世宗就把他提拔為尚書省都事,任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不久,又升遷為刑部員外郎、侍禦史。不管在哪個位置上,阿魯罕都克盡職守,持心忠正,幹得很出色。於是,世宗又特命他擔任了西路統軍使兼京兆尹這一要職。

這時,駐在陝西的軍隊,兵員短缺。按照原有的製度,需從當地的子弟中補充。但是靠這種辦法充實的力量,大多沒有戰鬥力。阿魯罕打破舊例,改從阿裏喜旗鼓手內選補。他對軍事訓練、軍馬飼養管理的辦法等,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使陝西軍士氣高昂,軍威大震。

他的這些做法,大得朝廷的讚賞。世宗表揚他說:“阿魯罕不論走到哪裏,都能把那裏的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尤其是在陝西的政績更為突出。朝廷用他雖然遲了些,晚了些,總還可以讓他為國家多出幾年力吧!”於是,立即詔他為參知政事。不料阿魯罕從大定二十八年四月就任,到了八月,還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因年邁病重請求辭職。世宗無奈,隻好答應他的請求,免去了他參知政事的職務,改任為北京留守。對此,世宗深為惋惜,經常念叨這件事。

這年十一月,尚書省奏稟金世宗,打算按資曆任免一批官員。世宗對這種作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按照資曆搞任免,隻能適用於一般平庸的人;對那些才能德行非同凡響的人,可以也應該打破常規,破格提拔。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關鍵在於用當其才。你們不能量才使用,所以好多事情辦不好,你們老是強調循資守格,不肯大膽地選用賢能,是不是怕那些卓有才幹的人上來以後搶走你們的職位呢?不然,隻能說明你們太沒有知人之明了!”群臣們聽後都慚愧地低下了頭,說:“我們的確是沒有知人之明的人,哪裏敢蔽賢掩能呢?”世宗問右丞相張汝霖:“曆史上敢於犯顏直諫的忠言之臣為什麼那麼多,如今這種人為什麼這麼少呢?”張汝霖回答說:“亂世的時候,有很多逆耳的意見和建議可提,太平盛世的時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意見可提的。”世宗搖搖頭說:“什麼時代都有大量可提的意見和建議,隻是古人以國事為重,知無不言;你們由於怕得罪我而一味順從,不肯提意見罷了!”世宗這一番話,說得張汝霖和群臣們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點評:

對於使用人才,唯“才”是任同唯“資”是任是相互矛盾的。長期以來,以資曆作為提撥人才的標準,埋沒了多少富有才華的年輕人。由此,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以才能的大小來作為提撥的標準,以便做到“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