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軍事家朱德很讚賞曹操在力量十分弱小時,敢於舉兵討伐殘暴驕橫、不可一世的董卓的行為。他在讀到《武帝紀》的如下內容時:“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又說:“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遂引兵西進,將據成皋。”朱德批隧:“成大事者起兵以義”。盡管曹操出師不利,他還是批道:“敢戰者成功,不敢戰者不成功”。
點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實力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即使你擁有了實力,擁有了“天時”、“地利”,缺少“人和”,你終究會一敗塗地。隻要擁有“人和”,即擁有了“人心”,樹苗終究會成長為參天大樹的。
4. 舟不想被水覆,就不要讓水起漩渦
在中國的古代曆史中李世民是一位沒有疑意的明君,明君之明,除了其它方麵以外,最主要的一點能夠以“仁治國”,深得民心,如果沒有這一點,他恐怕就無法在戰爭中取勝,也無法在與兄弟的爭奪中走向皇位。李世民以寬、信、仁、慈的策略籠絡了大量的人才,也確保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公元628年8月,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次年改元“貞觀”,但他麵臨的政治形勢卻並不是那麼妙。那時,農民戰爭剛剛結束,政府對各地區的統治還不穩固,加之連年災荒,生產蕭條,人口流動,許多農民軍的頭目還隱匿在民間,仍然是革命風暴的沃土。如何避免人民起來暴動,仍然是當務之急,這就牽涉到對人民的看法問題。
李世民即位後,一部隋朝的興亡史向他提示出:人民好比是水,國君好比是舟。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這是一條千真萬確的道理。
李世民君臣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是:隋朝對人民“動之也”。怎樣避免人民起來造反呢?關鍵是靜止。李世民君臣反複強調,“靜之則安,動之則死”。
李世民目睹大規模的營造給人民帶來的危害。於是他竭力避免過多的營造。為了減輕物資運輸的壓力,下令不在洛陽修造宮室。貞觀四年他下令修乾陽殿。張玄素上奏說:“假如動工修乾陽殿,終究不過是大亂罷了。”於是李世民下令所有工程一律停止。
李世民執政的二十年中,為避免大規模巡視給人民造成更大的負擔,他的活動大都在長安、洛陽一帶。
李世民對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他即位以後,對外關係采取十分謹慎的態度。貞觀時代,周圍有許多強大的敵手,處置不當,就會引起極嚴重後果。李世民君臣采取的總方針是“務靜方內而不求辟土”,行動上就是能談和就談和,能和親就和親,但決不屈服和投降,而且以堅強的武備為後盾。
李世民君臣反複強調“清靜”,務必使天下無事。當然,“清靜”的目的和實質是自己長保富貴,但在封建時代,一個統治者能夠竭力省事,使人民安心生產,對人民的剝削最大程度的控製在法製範圍內,那就難能可貴了。
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他選拔人才的總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誌業則鹹盡其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不計較人才來源於何種政治集團。他的手下有農民起義軍官,也有隋朝舊臣。
二、不計較思想親疏。長孫無忌建國後曾提出辭職,但李世民堅持任用他為宰相;魏征曾跟隨建成設計謀害他,但也得到破格任用。
三、不計出身和經曆。在唐大臣中有不少小官吏,還有不少少數民族的將領。
四、善於用人之長,不求全責備。他認為:用人如用工具一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古代的賢君都從當代選才,從不會從別代選才。
五、注意官員品德,防止佞臣得逞。他要求大臣們正派,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
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是魏征要求李世民時刻不忘的座占銘。凡是影響居安思危、善始克終的言行,魏征總是盡力諫止。
唐製男女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當年,李世民聽取封德彝的建議征乓從十六歲以上身體健壯的人中征集,但魏征堅決反對,他連舉了一連串的例子說李世民說話不守信用。李世民聽後不僅不惱反而獎賞金甕一個送給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