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2)(2 / 2)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陳留郡正式起兵。當時各地州牧郡守有的還在積極籌備,有的甚至還在猶豫觀望,隻有陳留太守張邈與曹操互相呼應,共同籌劃,與他同時起兵。曹操雖然兵少,主觀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沒有被動地等待機會,沒有消極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首舉義兵,為天下倡,表現了非凡的膽識、氣魄和勇氣,這對迅速掀起反董鬥爭的高潮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第二年正月,繼曹操、張邈之後,函穀關以東各州郡才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主要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伯、兗州刺史劉岱、河東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張邈之弟)、山陽太守袁遺及騎都尉鮑信等人。荊州刺史劉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駐襄陽,與義兵遙相呼應。長沙太守孫堅則率兵北上,準備直接投身討董運動。

由於曹操的首倡,才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天下共討董卓的高潮迅速到來。關東諸軍分駐各地,袁紹同王匡駐河內,韓馥駐鄴城,孔伯駐潁川,袁術駐南陽,曹操與劉岱、張邈、張超、橋瑁、袁遺、鮑信等人駐酸棗,於是他們開始聯合,共同討“賊”。駐紮酸棗的諸軍,設壇盟誓,由張超手下的功臣臧洪登壇宣讀誓詞。臧洪聲討董卓暴行,辭氣慷慨,涕淚交流,在場的將士無不深受感動。由於袁紹是“四世三公”之後,在消滅宦官的行動中又出過大力,同董卓鬧翻後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對董卓,因此在盟會上大家公推袁紹為盟主。袁紹得知消息,欣然領受,自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但是,接下來關東諸侯雖陳兵前線,以討董救國相號召,而實際上卻同床異夢、各懷一心,隻想保存實力,並沒有同董卓真正交鋒的打算。對此,曹操十分失望,他氣憤地對各路將領說:“起義兵而誅暴亂,今大軍會合已齊,現在還有什麼疑慮的呢?如果我們剛開始舉動,董卓扶持王室,占據長安、洛陽各地險阻,以皇上的聲威號令天下,盡管他們殘暴無道,但還是讓人擔心的。可現在董卓竟然劫持天子、焚燒宮室,舉國震動,人心惶恐,天怒人憤,這正是他自投羅網,一戰即可定天下,這時機萬萬不可錯失啊!”

諸將對曹操振振之詞無動於衷,曹操決定單獨出兵,以此帶動諸將,結果僅鮑信兄弟響應,連張邈也隻派衛茲帶了少量士兵隨同作戰,自己依然按兵不動。

曹操無奈,隻有靠僅有的兩路人馬奮勇出擊了。他準備先占成皋,再作良圖。但在滎陽汴水岸邊與董卓大將徐榮大軍相遇,曹操部下皆為新兵,訓練不足,董軍卻是久經戰陣的涼州騎兵,終於激戰一天敗北。鮑信受傷,鮑韜、衛茲戰死,曹操也中箭,坐騎也受了傷,隻是靠了曹洪舍命相救,曹操才幸免於難。

汴水一戰,是曹操軍政生涯的一次慘敗,也是他以血的代價換到的一次鼓舞:天下諸侯皆非救時之才,能成事者,操爾!隻是他還必須從頭做起。這一戰雖然是失敗了,但是曹操這種深明大義的舉動卻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歡迎,也讓他獲取了廣大的民心,世人隻認為曹操才是真心拯救亂世的英雄。這些因素都為他後來的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