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王霸之才,但又是流氓。在傳統社會,心懷仁德者往往能取得某些成功,卻並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惟有得人心者,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與項羽有“六不如”:聲望不如,勢力不如,英雄不如,氣概不如,信義不如,對士卒的親愛不如。劉邦雖然在上麵六個方麵遠遠比不上項羽,但劉邦卻有項羽比不上的一項優勢,並且這項優勢也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劉邦使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俘獲了大量的“民心”,就憑這一點,最後決定了劉邦的成功,也決定了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
點評:
人心左右一切,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項羽剽悍殘酷,不善用人,既得不到“臣心”,更談不上“民心”,最後隻能落得個“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下場。
2.施“仁”政,柔道中興旋“軟骨法”
仁德與政治是一對孿生姊妹,又是一對天生的仇家,沒有仁德的政治是沒有合法性的政治,而沒有政治保障的仁德往往又非常脆弱;政治往往摧殘仁德,而仁德卻又成為政治的基礎。中國人曆來重視文治與武功,並且將文治放在武功的前麵,意思是文治在先,武功在後。那麼,什麼是文治呢?一般來說,文治就是以仁政治國。惟有施“仁”政,才能深受民眾歡迎,才能令天下長治久安。在總結前朝失敗的基礎上,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好儒任文、以柔治國。
早在征戰的時候,劉秀就認識到儒學的重要。所謂“未及下車,先訪儒雅。”他想方設法把一些著名儒學人物拉到自己的身邊,或任以官職,或冠以銜號。這樣他身邊很快就集中了如範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等一大批當時的著名學者。劉秀對他們以禮相待,或聽取他們的策謀,或利用他們的名望和學識從心理上威服僚屬,抑製他們居功自傲、似乎無所不能的情緒。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的人。當朝廷議事結束以後,經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經典裏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覺。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精神,他說:“我喜歡這樣,不覺得疲勞。”劉秀有時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爭論。自從平息隗囂、公孫述以後,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皇太子曾向他問起有關攻戰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涉及的。”有一次,有人上書建議趁匈奴內部分裂而又遭到嚴重災荒的機會,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為了民眾的安居樂業著想,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儒學,不言兵事,為的是籌劃著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變的這一根本需要。他本來的官吏隊伍,多是在戰爭中憑軍功提拔起來的。這批人善於斬將屠城,但也喜功放縱,對於治理地方、安集百姓均不相適宜。他們即使有些不順手、不聽使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違背法紀,劉秀也不便對他們有過於嚴格的要求。隨著戰火的平息和儒學的活躍,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和結構,用文吏取代功臣,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尊處優。
劉秀少時生性溫柔,缺少淩厲之氣。即帝位以後,仍是如此。有一次劉秀回到家鄉,同族的嬸子大娘們見了他這個當了皇帝的侄子,接受著他的賞賜,喝著他設下的酒,異常喜悅。叫著他的名字相互議論說他小時候謹慎誠實,對人厚道,不計較小事,什麼都好,隻是太溫柔了些。劉秀聽了哈哈大笑,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劉秀並非說笑,他的確是要以“柔”作為治國之道。
劉秀的“柔道”,首先表現在征伐占領之後,注重安撫,以民為重,不事屠戮。凡是投降的,隻把他們的首領送到京城來,對小民百姓,遣散回家,讓他們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不讓他們重新聚集。他主張征伐戰爭不一定要攻地屠城,要點是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
劉秀柔道的第二個內容是:頒布了一些有利於奴婢的政令。建武十一年下詔書宣布:“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敢於用火燒燙奴婢的,按法律論罪;對被燒被燙的奴婢,恢複其平民身份;廢除奴婢射傷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十二年詔書宣布:被賣的妻、子願回到父母身邊去的,聽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論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一再下詔宣布:自建武八年以來被迫當了奴婢的,一律恢複平民身份;自賣的,不再交還贖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針對當時青州、徐州一帶豪強勢力搶逼弱民為自己當奴婢的法律)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