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以仁行事,方能得天下,保天下。”重點突出了“仁”,也說明了“得人心”的重要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得人心”,沒有廣大民眾的支持和擁戴,又何來“得人心”之說呢?可見,“人心”決定一切。
1.流氓無賴也能得天下?
談到“楚漢相爭”的這段曆史,人們都會為項羽的失敗扼腕歎息。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即劉邦是個流氓無賴,既然他是個流氓無賴,那又何以得天下呢?原來,得天下在“人心”而不僅僅在“仁德”,隻要你用人得當,能夠俘獲民眾之心,流氓無賴便是貴胄龍種。講到此處,也許令無數讀書人惟有一聲長歎!
秦朝末年,由於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各地農民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壓迫和奴役。
在劉邦於沛城起兵的同時,原楚國貴族的後裔項梁、項羽叔侄也在吳中起兵(今江蘇吳縣)。他們殺了會稽郡守,很快組成了一支8000人的江東子弟兵。其他六國貴族也都紛紛起兵,自立為王。
公元前206年六月,各部將領經過商討,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王,定都盱眙(今江蘇盱眙)。並同時約定:誰要是先攻取了關中,就可以在關中做王。經過連番征戰,八月,劉邦攻入武關,向鹹陽逼近。
十月,劉邦進入鹹陽。當時他以“關中王”自居,準備就住在宮中,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提醒他這樣做將重蹈秦的覆轍,他卻不以為然。因此張良又再次進諫說:“秦王朝的統治是殘暴無道,所以才能使你進入關中。你想為天下除去殘暴,自己首先就必須以樸素為資。現在剛剛入秦,卻安於享樂,這是所謂‘助紂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樊噲講的話雖有些難聽,但為了奪取天下,我希望你還是聽從他的勸告。”這樣,劉邦才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
十一月,劉邦召集各縣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向他們宣布:“我們這次入關,目的是要推翻秦的暴政。我們不會侵暴你們,不要害怕!你們苦於秦的苛法已經很久,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懷王曾與諸侯約定,先入關者做關中王,我應該做關中王。所以我現在和你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原來的秦法一律廢除,所有官吏和行政也都保留。”劉邦派人和秦朝原來的官吏一齊到各縣、鄉邑去宣傳。老百姓聽說後非常高興,都紛紛帶著牛羊酒肉來慰問義軍。劉邦辭讓說:“倉庫裏的糧食很多,我不能讓你們破費。”老百姓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做關中王。
這時,一個名叫鯫生的謀士向劉邦獻計說:“秦的財富十倍於天下,地形也很險固。現在聽說章邯已經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王關中。他們如果來了,你恐怕就不能再做關中王了。你應該趕快派兵守住函穀關,不要讓他們入關。”劉邦認為他的意見很對,於是派兵駐守函穀關。
項羽在消滅秦軍主力後,也率軍向關中進發。漢王元年(前206)二月,他來到函穀關。一見關門緊閉,聽說劉邦已平定關中,項羽大怒,當即命當陽君英布攻破函穀關,接著率40萬大軍開到戲下(今陝西臨潼東北戲水西岸)。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聽說項羽正發怒,為了求封,就暗中派人向項羽告狀說:“沛公欲王關中,讓子嬰做相國,把秦的珍寶都據為已有。”項羽一聽,更是火上加油,加之謀士範增也勸項羽趕快除掉劉邦,因此他下令犒勞士兵,明天一早就向劉邦進攻。劉邦當時隻有10萬人,在兵力上完全處於劣勢。在大難就要臨頭之際,劉邦卻來了救星。這個救星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和劉邦的謀臣張良交往甚密,張良曾救過他的命。他聽說馬上就要向劉邦進攻,就連夜馳入劉邦軍中,想把張良帶走。張良卻對他說:“沛公有大難,我作為謀臣不能一聲不吭就走,要走也得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劉邦聽了大驚,要張良趕快考慮對策。張良說:“你現在應親自去對項伯說明,你不敢背叛項王。”劉邦對項伯以好酒招待,並約為兒女親家,然後說:“我入關後,秋毫不敢有所取,登記吏民,封存府庫,以等待將軍(指項羽)。所以遣將守關,是為防備盜賊和其他意外。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能替我向將軍說明這個情況。”項伯答應,對劉邦說:“你明天拂曉定要親自去對項王賠禮。”劉邦答應後,項伯即連夜返回,把劉邦的話全部告訴了項羽,並勸告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你能順利入關嗎?人家有大功,不該這樣對待,還是好好相待才是。”項羽表示同意,取消了進攻計劃。
第二天一早,高祖率張良、樊噲和100多個騎兵來到項羽的營帳鴻門,向項羽賠禮。項羽宴請劉邦,席上明爭暗鬥,劍拔弩張,演出了曆史上的“鴻門宴”。鴻門宴後,項羽即率兵西屠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擄掠財物婦女,然後東歸。由於項羽的剽悍殘酷,再加上他的這些所作所為,人們都對他感到恐懼和不安,因此,都對他沒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