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對俄國的開戰之心由來已久。因為他一貫堅持頑固的反布爾什維主義的立場和為德國尋找生存空間的主張。先前與蘇聯簽訂條約隻不過是為避免兩線作戰而實施的權宜之計。還在對英國作戰期間的 1940 年,希特勒就決定開始進攻蘇聯,其目的在於防止英國企圖從蘇聯那裏得到援助,另外,他已感覺到來自蘇聯的挑戰。當希特勒進攻法國之際,期大林把波羅的海國家並人蘇聯,進而緊逼羅馬尼亞的石油基地,而控製這一石油基地對納粹德國意義重大。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三軍為進攻蘇聯作準備。為此,德國需籌建180個師團,其中有40個師團屬新建。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下達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沙》計劃。它規定:“德國軍隊必須做好準備,通過一次快速進剿製服蘇聯。”時間定在1941年5月。在希特勒看來,這場戰爭與對西方的戰爭不同。對蘇聯的戰爭是反布爾什維主義的進軍,是對斯拉夫劣等種族的戰爭,是為德國尋找生存空間的戰爭,因而,對蘇聯的戰爭應該更加殘酷無情。希特勒簽發了一項“政治委員命令”,指出:“一切被俘虜的紅軍政治委員必須立即槍斃”。他把對蘇聯占領區的管製任務交給了希萊姆,賦予他以特殊權力,並強調指出:“這種使命是在兩個根本對立的政治製度之間進行一場決一雌雄的戰爭中產生的”。由於巴爾幹出了問題,希特勒先分別教訓了南斯拉夫、希臘後,再回過頭來對付蘇聯,因而,原定侵蘇時間已延誤了 6 周。1941 年 6 月日,德軍進攻蘇聯正式開始。德軍共153個師、30萬士兵,分三路向蘇聯殺去。希特勒的目標是,先兵分兩路直取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繼而再占領莫斯科。戰爭初期,希特勒德軍幾乎是長驅直人,蘇聯紅軍全線崩潰,被敵人整軍整軍的俘虜。德軍在相繼攻占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後,8 月間準備進行莫斯科決戰。莫斯科不但是蘇聯的首都,也是蘇聯的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希特勒沒有派兵直接進攻莫斯科,而是下令中路大軍的一部向南迂回,南路大軍的一部向北迂回,企圖對蘇聯紅軍實施合圍包抄,雖然這一計劃取得成功,有65萬餘紅軍被俘虜,但德軍卻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最好時機。10月日,疲憊不堪的德軍逼近莫斯科,城內居民已做好各種對付德軍的準備,德軍因受到阻擊,被迫停止前進。不久,雨季到來,道路泥濘。最後,莫斯科寒冷的冬季來臨,而德軍卻未配發進行冬季作戰的裝備,數以千計的德軍被凍餒而死。在列寧格勒,德軍的挺進也因受阻而陷於停頓。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困長達近三年,上萬名城內蘇聯居民死於饑寒。但是,希特勒對蘇聯的閃電戰宣告失M。德國陸軍司令被撤職,希特勒親自出任,取而代之。他拒絕收縮戰線的建議,頑固堅持絕不後退的命令。但是,德軍的堅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上百萬的德軍士兵被凍死、陣亡。蘇軍的增援部隊和後備資源卻得到不斷補充。蘇聯反對第三帝國人侵的戰爭喚起蘇聯人民極大的參戰熱情,西方也給蘇軍以技術裝備方麵的援助,德國對東方的戰爭失m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使處於困境的希特勒欣喜若狂,他驚喜地叫道:“我們現在不可能再被打輸了,……我們現在有了一個三千年來從未戰敗過的盟友啦。”1 2月11日,德國向美國宣戰,開始了總體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