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川城在衛東五十裏。本西魏溢樂縣地,後周置佑川郡,治基城縣。隋郡、縣俱廢。唐初複置基城縣,屬岷州;又置佑川府,屯兵於此。先天二年,避元宗諱,改曰佑川,後廢。宋崇寧三年複置佑川縣為岷州治,紹興中屬西和州。元廢。
宕州城衛南百二十裏,古西羌地。晉末,西羌別種保聚於此,曰宕昌國。宋元嘉初,宕昌王梁彌忽遣子彌黃人貢於魏。尋為仇池所並。九年楊難當以兄子保宗為鎮南將軍,鎮宕昌是也。既而羌複有其地。升明二年宕昌王梁彌機初立,魏主宏遣使拜為征南大將軍、梁益二州牧、河南王。齊永明初,亦拜彌機為河、梁二州刺史。三年,彌機死,國亂,魏拜彌機兄子彌承為宕昌王。六年齊以彌承為河、涼二州刺史。梁天監四年魏以宕昌世子梁彌博為宕昌王。既而梁亦拜彌博為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大同七年宕昌王梁仙定為下所殺,弟彌定立。天寶(保)初國亂,西魏遣將宇文貴、史寧討定之。後周保定四年彌定屢寇周邊,周將田弘擊滅彌定。天和初置宕州,兼置宕昌郡。隋初郡廢。大業初複改州為宕昌郡。唐複曰宕州。天寶初日懷道郡,郡治懷道縣,舊誌雲懷道縣亦後周置,兼置甘鬆郡於此。隋初廢郡,以縣屬宕州。唐始移宕州於此。乾元以後沒於吐蕃。宋熙寧六年王韶拔宕州,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征以岷州降,因置宕昌堡,屬岷州。時運蜀茶易馬於岷州。及金人據洮州,遂並蕃市於此,歲市馬數千。今衛南百二十裏有宕昌驛。《一統誌》雲:宋綱馬憩息之所也。
陽宕城在衛東南百十三(九十)裏。後周所置縣,為宕昌郡治。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為良恭縣,大業初仍為郡治。唐屬宕州,後廢於吐蕃,大中間收複,廢縣為鎮。宋建隆三年以良恭鎮並入大潭,熙寧中複為良恭鎮。元廢。又和戎城,在衛東南。亦後周置,屬宕昌郡,隋屬宕州,唐因之,後廢人良恭縣。
荔川河衛東南九十裏。舊有荔川寨,以此為名。
白水江在衛南百五十裏。自洮州流入境,又東北流入西和縣境。鄧艾屯白水以拒薑維處也。《三國誌》:薑維自牛頭引去,鄧艾料維且複還,郭淮因留艾屯白水北。張舜民《畫墁錄》:自岷州趨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大山中,人棧路,或百十步複出,略崖險岑,不可乘騎,必步至臨江寨,得白水,至階州複七八日。其所經皆使傳所不能達也。
西固軍民千戶所在衛南四百裏。元置番漢軍民土千戶所,明初改今名,隸岷州衛。城周三裏有奇。今仍日西固城。沙川在所西十裏。有橋跨其上。又所城北有三眼泉,引流而北,與沙川俱北人於白水江。化石關所北九十裏。又所西南三十裏有平定關,皆官軍戍守處。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60《陝西·九》 宕昌藏民風俗調查
9月23日至26日,我和路鵬雲走訪了鹿仁大隊“鈸印”苗水含帶(60多歲),大隊長苗國柱及其父苗懷樣(70歲),陰坪大隊“師家”苗朱喜成(77歲)、支書苗任林帶(60歲)、隊長苗三斤半,以及其他藏民群眾共十幾人,對宕昌官鵝溝藏民的風俗習慣作了初步調查。調查所得情況如下:
一、宕昌藏民的分布
宕昌藏民集中於岷江南岸,宕昌山(大石山)東麓之山林地帶,即接近宕昌城之新城子、宕昌、臨江、甘江頭及南河幾個公社的河南一線,僅賈河公社少數藏民居江北小片林區農耕、放牧、狩獵,聚居毗連一片之新城子公社大河壩溝及宕昌公社官鵝溝,大河壩之新坪、拉界、嶽藏鋪,官鵝溝之陰坪、立節、鹿仁,臨江之周家峪,純為藏民,其餘均與漢民雜處。
臨江:共95戶,500人。新城子:共295戶,1427人。宕昌:共250戶,1201人。南河:共73戶,405人。甘江頭:(土崖頭生產隊)18戶,73人。賈河:共32戶,151人。
全縣總計763戶,3857人。
二、曆史傳說
遠古,宕昌盡為羌人,無漢民。宕昌藏民之祖,乃宕昌羌人。
大河壩溝老人或言,其祖由西藏博巴溝遷來。官鵝溝無此說。
從前,鹿仁稱木楞,鹿仁寺稱木楞寺。木楞有一木楞大王,其三公主出嫁立節山,與夫離婚住娘家,新坪溝有一八大王,三人率羌人為叛,朝廷稱“紅蠻子”造反。朝廷派金連、銀連、王玉連將兵平叛,三連兵敗被俘,王玉連被三公主看中,逼迫招贅乃為宕昌附馬,與三公主同守宕昌城(今宕昌舊城)。一日,忽有一雁落於城外大槐樹上(今宕昌石磊街有一大槐樹,年代久遠,舊傳曾成仙行醫),高叫:“王玉連!王玉連!孤雁有信給你傳!”守兵聽見雁叫,一箭射落,忽見雁翎下有一寄予王玉連之信,忙遞與附馬。王打開書信,乃原配夫人傾吐思夫之情,訴以家中困苦之狀,字裏行間聲淚俱下,忠肝熱腸曆曆在目。王玉連讀畢,情濤洶湧,潸然淚下。入夜,三公主見丈夫眼睛紅腫,驚問何故。答白日上城巡視,塵沙飛入眼中,三公主脈脈含情,勸其早息,自己上城巡防。趁三公主上城之際,王玉連即命人葬雁於岷江與官鵝河彙合處之山頭下,從此,此山頭被稱為“修修格”。藏語“修修”為孤雁,“修修格”即孤雁墳。隨之王寫密信於朝廷,請兵來攻,自作內應。朝廷接信,果派兵至,王應於內,羌人敗。王遂言於三公主曰:若能隨其歸朝,永作夫妻;否,則立斬之。三公主無奈,與王同歸中原。從此,宕昌羌人歸屬中央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