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將相野史(1 / 3)

李斯自食惡果

李斯是一個可憐的悲劇性人物。他當初佐始皇,統一天下,位至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聲威赫赫,但一瞬之間,被腰斬、滅三族。作為丞相遭遇這種結局,在中國曆史上實在為數不多,從李斯的人生軌跡看,他的結局同時又是他的人生價值觀的必然結果。

有一次,他看見一群老鼠躲在倉庫的一個角落裏吃東西,因是小角落,人與犬均不能到,所以老鼠悠然自得,旁若無人。李斯大發感慨,以他的天縱之才悟出了一條人生的道理:人不管是賢還是不肖,都是相對的。隻要有個好的地方,不肖也會是賢,所處不好,賢也是不肖。老鼠為何物?居然能在倉庫裏悠哉享受,不是因為選了個好地方嗎?

從此,他就以老鼠的活動規律作為他人生的參照物而走完了一生:隻要有好地方,別的可以不在乎。

不久,他嫌吏太小,憤而離去,遊蕩江湖,以為再出之舉。當時,正值戰國末年,思想界異常活躍,其中有三家可謂天下顯學:儒、兵、法。儒家主仁政,兵家主殺伐,法家主嚴刑峻法治國。

李斯為了以後能更好地在政治舞台上發揮作用,決定選一家之學以為階梯。儒家太迂,他不喜歡;兵家太殘,他害怕;隻有法家,以法治天下,與時代的潮流又合拍,是幹功名的最佳途徑。於是他拜當時法塚的代表人物荀子為師,學法勢術與帝王之學,與他同窗的還有韓國貴族的後代韓非。

因韓非人品很好,悟性又高,學習也努力,深得荀子喜愛,屢對人言:“帝王之術非韓子不能大,法塚之思非韓子不能廣。”因此,李斯很嫉妒他。

幾年以後,李斯學有所成,就躍躍欲試,想離師幹事業去了。苟子問他是否在楚國顯身手,李斯搖搖頭,說:“楚王不中用,六國皆孱弱,不足以成事。隻有秦國才是當今豪傑用武之國。”荀子道:“秦法苛峻,商鞅死之,你必小心。”李斯道:“商鞅佐孝公變法,位至丞相,最後車裂而死,但也功成名就了。”荀子默然。

幾天後,李斯正式向荀子辭行,說:“我聽說時至無怠乃能成功,如今各國紛爭,遊說者主事,秦王欲吞並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奮爭之時也。如果一個人處卑微之位而有計不行者,就等於有肉在麵前而不敢抓。恥莫大於卑微,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微之地,又不想出世而求利,以無為自享,這不是壯士所為。所以,我決計西人秦矣。”苟子道:“你要走,我不留。處當今亂世,人情多偽,不可太看重富貴。你過於追求和看重功名利祿,將來必為所累。”

當時秦國的情況是:莊襄王死後,十三歲的兒子贏政即位,呂不韋為相。李斯早就聽說過呂不韋的事跡,深為歎服,認為一個普通的商賈通過奮鬥而位至丞相,封萬戶侯,實在不簡單。於是他一人鹹陽,就直奔相府而去。

呂不韋這時候正在學中原四公子之舉措,招賢納士,擴大勢力和影響,還組織人馬編寫《呂氏春秋》一書。聽說是苟子的高足來了,大喜,連忙引為上賓,並封他為著作郎,與人共撰《呂氏春秋》。

三年後,呂不韋把李斯推薦給秦王政,說李斯才堪大用。李斯見這十六歲的秦王政,英氣勃勃,個頭雖不高,但目光銳利如電,心想:真創業承世之主。當秦王問他富國強兵之策時,李斯道:“敢當大王之問也。秦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爭,關東六國與秦相戰,已有六世了。今諸侯畏秦,眾之所知,諸侯名為其國,實則為秦的郡縣。現以秦國之強,大王之賢,乘得勝之威以滅六國,如灶上燎跳虱矣,滅諸侯、成帝業,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如果現在怠而不動,待諸侯複強,相聚約縱,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之說,正中秦王政的思想要害,他聽了高興得跳起來,說:“先生之言,正是寡人日夜所思念的,此時不滅六國。還待何時?望先生時常麵教寡人,寡人將與先生共富貴耳。”當即封李斯為客卿,在秦主政身邊參與軍政大計。

剛當客卿不久,秦國內發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氣,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於毀於一旦。

因秦攻韓甚急,韓王無計可施。這時韓國水利專家鄭國向韓王獻計:鄭國假裝投降秦國,鼓動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國力,延緩秦向外進攻。

不久,鄭國的陰謀被識破,秦國內大嘩,宗室大臣都說從別的國家來的客卿都是間諜、特務,應全部驅逐出去。秦王政因受鄭國所騙,氣惱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全部趕出去。而李斯是楚人,也屬驅逐之列。在他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後,就鬥膽向秦王政上了一個奏章,毫不客氣地指出秦王政這樣做是愚蠢之舉,是強大對手,削弱自己。並建議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為秦統一六國服務。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說:“自從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莊襄王,都有客卿,如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支、商鞅、張儀、範雎等人,都是外國人,可他們並不是間諜,恰恰相反,這些人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怎麼能一概而論都說客卿不好,要驅逐出境呢?”

李斯又說:“如果說外國的不好,那你秦王宮裏用的包括官裏裝飾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鳳之旗等,都是外國的,秦本國一樣也沒有,你為什麼認為好呢?”

最後,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是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根本原因,你這樣做隻不過是削弱自己、壯大敵人,是把錢、糧和武器送給敵人的助桀為虐的愚蠢之舉。”

秦王政天資聰明,下逐客令乃一時之氣。李斯的《諫逐客書》語言非常激烈、措辭非常嚴厲,但秦王政認為他說得對,就停止逐客,宣李斯入宮,商討統一天下的大計。秦王政此舉被曆史證明是對他統一中國非常關鍵的措施,如逐客,人才不為秦用,統一天下將遙遙無期。

秦王政見到李斯時,非常客氣地道歉道:“寡人一時不明,以致逐客,先生直言勸諫,足見對秦國之忠。以先生之計,統一天下當從何處下手?”

見秦王虛心求教,李斯就向他提出了內部瓦解和軍事打擊兩大統一六國的戰略方針。他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蟲蛀於內,斧必毀之。現六國名義上是國家,有的實際上隻有秦的一個郡縣那麼大,但如果他們內部團結,彼此又聯合起來,那事情就麻煩了。以臣之見,大王不如出重金,使善言之士遊說諸侯,離間其君臣,殺戮其良將,使其內部崩潰,並繼續遠交而近攻的方針,然後大王選良將,率大軍從外攻之,無不立毀。”

秦王一聽,連連稱讚:“真良策也。”於是撥重金交給李斯,讓他去遊說諸侯、大臣,使其內部瓦解,對重金的用法,秦王不問出入。

後來的實踐證明,李斯為秦王出的這一計謀,確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勝百萬雄是寡人日夜所思念的,此時不滅六國,還待何時?望先生時常麵教寡人,寡人將與先生共富貴耳。當即封李斯為客卿,在秦主政身邊參與軍政大計。

剛當客卿不久,秦國內發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氣,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於毀於一旦。

因秦攻韓甚急,韓王無計可施。這時韓國水利專家鄭國向韓王獻計:鄭國假裝投降秦國,鼓動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國力,延緩秦向外進攻。

不久,鄭國的陰謀被識破,秦國內大嘩,宗室大臣都說從別的國家來的客卿都是間諜、特務,應全部驅逐出去。秦王政因受鄭國所騙,氣惱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全部趕出去。而李斯是楚人,也屬驅逐之列。在他接到驅逐出境的命令後,就鬥膽向秦王政上了一個奏章,毫不客氣地指出秦王政這樣做是愚蠢之舉,是強大對手,削弱自己。並建議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為秦統一六國服務。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

李斯說:“自從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莊襄王,都有客卿,如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支、商鞅、張儀、範雎等人,都是外國人,可他們並不是間諜,恰恰相反,這些人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怎麼能一概而論都說客卿不好,要驅逐出境呢?”

李斯又說:“如果說外國的不好,那你秦王宮裏用的包括官裏裝飾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鳳之旗等,都是外國的,秦本國一樣也沒有,你為什麼認為好呢?”

最後,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是五帝三皇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根本原因,你這樣做隻不過是削弱自己、壯大敵人,是把錢、糧和武器送給敵人的助桀為虐的愚蠢之舉。”

秦王政天資聰明,下逐客令乃一時之氣。李斯的《諫逐客書》語言非常激烈、措辭非常嚴厲,但秦王政認為他說得對,就停止逐客,宣李斯人宮,商討統一天下的大計。秦王政此舉被曆史證明是對他統一中國非常關鍵的措施,如逐客,人才不為秦用,統一天下將遙遙無期。

秦王政見到李斯時,非常客氣地道歉道:“寡人一時不明,以致逐客,先生直言勸諫,足見對秦國之忠。以先生之計,統一天下當從何處下手?”

見秦王虛心求教,李斯就向他提出了內部瓦解和軍事打擊兩大統一六國的戰略方針。他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蟲蛀於內,斧必毀之。現六國名義上是國家,有的實際上隻有秦的一個郡縣那麼大,但如果他們內部團結,彼此又聯合起來,那事情就麻煩了。以臣之見,大王不如出重金,使善言之士遊說諸侯,離間其君臣,殺戮其良將,使其內部崩潰,並繼續遠交而近攻的方針,然後大王選良將,率大軍從外攻之,無不立毀。”

秦王一聽,連連稱讚:“真良策也。”於是撥重金交給李斯,讓他去遊說諸侯、大臣,使其內部瓦解,對重金的用法,秦王不問出入。

後來的實踐證明,李斯為秦王出的這一計謀,確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勝百萬雄兵。比如秦將王翦攻趙時,碰到的對手就是當時天下名將李牧。這個李牧曾一戰而破匈奴二十萬眾,被國人譽為“趙國北方長城”,極善用兵。李斯遊說、賄賂趙王的寵臣部開,一次就送黃金一萬斤,讓他在趙王麵前讒毀李牧。許諾事成之後拜為趙地郡守,結果李牧被撤職,後被殺。李牧一死,秦軍如人無人之境,迅速攻破趙國首都邯鄲,趙亡。

這樣一來,遊說工作收到了奇效:關東六國的國王想合縱又不齊心,國內又不團結,互相詆毀、拆台,眼看著秦國來攻,卻無能為力,有兵,打不了仗,有將,又不昕指揮,人心惶惶,卻不知問題出在何處。所以,秦王政隻用了十年,就攻滅了山東六國。應該說,李斯的間諜工作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軍事攻勢的深入,統一六國的步伐加快了,而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的任務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因功,李斯被拜為上卿,負責新王朝建立的一切準備工作。

李斯也因此而躊躇滿誌。正當他大顯身手之時,人世間的一段悲劇插曲發生了,它使李斯的人格蒙上了厚厚的汙點。

一天,秦王政命他進宮,指著桌子上的幾篇文章說:“卿知道這是何人所做?”李斯一看,原來是韓非寫的《孤憤》、《說難》等文章。見國王相問,不知是什麼用意,隻好如實稟報:“此是臣之同學韓非所做,韓非本是韓國貴族的後代,深感韓國積弱,就把自己所學著述成篇,想以此打動韓王,壯大韓國。”

秦王政連聲稱道:“寫得好啊!寡人能與這個人見上一麵,死也無憾。”說完,命李斯給韓王去信,要韓非來秦國,否則,發兵攻韓。

韓王無奈,隻好把韓非送入秦國。秦王政一見,大喜,當即要封韓非顯職。韓非說話有點口吃,見秦王如此,就結結巴巴地說:“大王,這……這,顯然不妥,臣……新來。”這時,李斯在旁,對秦王政說:“韓非之才,勝臣十倍。但新來就任顯職,於秦法不妥,待以後再說吧!”秦王亦覺有理,隻好作罷,就要韓非把自己的理論、思想全部寫出來,以為秦國之用。

李斯心裏就犯嘀咕了:韓非之才遠勝於我,秦王又如此信任他,時間一長,肯定位在我之上。於是,他不顧同窗之誼,在秦王麵前進讒言道:“韓非很想念故國。”秦王一聽,火了:“寡人如此信任他,他還在思韓。這種人才不能流落他國。”就命人把韓非關起來。過了不久,李斯又對秦王說:“韓非在牢裏頗有怨恨,奈何?”秦王是個性情暴躁之人,一聽,大怒:“立即賜死。”

韓非進牢後,獄卒就對他說:“你的同學李斯頗見信於秦王,你沒事的。”韓非笑著搖頭道:“李斯其人,我深知:才在他之下,能友善待之;才在他上,必嫉賢妒能,我必死無疑。”這時,李斯命人給韓非送毒藥來了,韓非對獄卒說:“如何?”就飲毒而死。

秦王政下了賜死韓非之命後,頗感後悔,連忙命人赦免韓非,但為時已晚。秦王政扼腕歎息不已,就命人把韓非的文章搜集整理成冊,流傳後世。韓非沒想到的是死於同窗學友的手裏,而對於李斯來說,韓非一死,去掉了自己實現理想的政敵,再也沒有人與自己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