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代野史(1 / 3)

湯的祖先

主癸的妃子扶都望見有一道白氣貫穿月亮而生下了湯。堯封契於商,並賜姓子,主癸便是契的第十二代孫。湯的祖先是契。契的母親名叫簡狄,是有蜮氏的女兒。簡狄與三個同姓大夫的妻子在河中洗浴,玄鳥從天上掉下來一隻蛋。簡狄吞吃了蛋,便生下了契。由於契是他母親吞吃了玄鳥蛋後生的,所以堯賜他姓子。

伊尹助商滅夏

伊尹,本名伊摯,先後在商王朝擔任尹、阿衡、保衡等官職,因官得名,亦名阿衡、保衡,出生於有莘氏族。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以“伐夏救民”為己任,認為天下的老百姓如果享受不到堯天舜日的幸福,就等於自己把他們推入溝壑之中。他的才能,早在見到商湯之前,就已播名邦外。

伊尹的謀略思想和政治、軍事才能,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伊尹兩次被商湯派到夏都執行戰略偵察任務,在夏王朝統治集團內部進行分化瓦解活動。商湯恐怕夏桀懷疑,還導演了一出苦肉計,“親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伊尹在三年的時間內,先後五次進入夏都,掌握了夏王朝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地理情況,返回商都向湯報告,說夏王桀荒淫無道,“不恤其眾,眾誌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人們盼望夏王朝早日滅亡,商湯對此十分滿意,稱讚伊尹圓滿完成了任務,遂與伊尹作出滅夏的戰略決策,再次把伊尹派往夏都。結交夏桀遺棄的元妃妹喜,“遂以間夏”,在夏統治集團內進行策反活動。這些活動,對於商湯製定對夏戰略決策,起了重要的作用。孫武總結這一曆史經驗,在他的兵法十三篇中說:“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昔商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舉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鳴條之戰是商湯推翻夏王朝的戰略決戰。在選擇決戰時機、決定決戰方向上,伊尹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說苑》記載:“湯欲伐桀,伊尹日:請阻之貢職,以觀其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以伐之,伊尹日:未可。彼猶能起九國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複入貢職。明年又不供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日:可矣。湯乃興師。”

這段記載說明,在決戰時機的選擇上,商湯和伊尹不僅考慮到雙方的軍事實力,而且考慮到人心的向背,用近似火力偵察的辦法,停止進貞,以觀察對方反應。看到夏桀仍能調動九夷之師,就恢複進貢。待到九夷之師不服從調動時,才興師伐桀。這是慎重而又果斷的決策。

在決戰方向的確定上,據《尚書》《呂氏春秋》和《史記》記載,商湯不是按照商夏所處自然地理位置,由東向西發動對夏都的正麵進攻,而是“令師從東方出於國西以進”實行戰略迂回,繞到夏都西麵。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結果,夏軍倉促應戰,“未接刃而桀走”。“奔於鳴條”。商湯揮軍追擊,與夏桀大戰於嗚條,大敗夏軍,一舉推翻夏王朝。這一決策,也是和商湯、伊尹熟悉夏朝軍事部署和地理環境有較大關係的。

卻說湯求計於伊尹,伊尹日:“我兵無如桀勇,若以力敵,決難取勝,必須用謀以勝之。”湯日:“伺計可勝?”尹日:“臣觀桀王有勇無謀,來日出戰,用十麵埋伏計擒之。”湯日:“全仗先生妙算。”一夜打點停當。

次日湯升帳,諸侯參見畢。伊尹日:“昨日之戰,若無費公至,則諸公皆為齏粉矣。本欲罪及列位,但念初戰,未及次第,暫恕其過。某料桀王君臣,縱有萬人之勇。難出某這一計。明日行之,諸公肯遵令否?”眾侯各皆慚愧:“懊悔昨日之過,今願聽令。”伊尹大喜日:“諸公如肯向前,再無有不勝之理。”先令費昌日:“煩公明日戰頭一陣,隻可詐敗,不要取勝。”昌領計去了。尹又日:“請主公來日居第二陣,等費昌詐敗走過,主公出敵住,亦要敗,不可勝。引至埋伏之處,自有接應之兵,不可有誤。”又令眾諸侯日:“此去地名嗚條坡,諸公可去各尋叢雜樹木處,分作十麵埋伏。桀王追兵趕至,放炮為號,十麵殺出,桀有萬人之勇,插翅難飛,必能擒矣!違令者,定按軍法。”眾諸侯俱領汁去了。湯問日:“隻恐桀知計,不肯追來。”尹笑日:“昨日眾侯怯敵,不戰而逃。今諸侯迎敵,必不提防,料定趕來,擒桀之功,在指顧間矣!”湯大喜,各去準備不題。

卻說桀王入城,聚眾臣議日:“昨日之戰,非費昌生力兵至,履一已被擒矣!”趙梁等日:“以我主天威,勇敵萬人,昨日眾侯不戰而逃,其怯可知。若知時勢,退兵便罷。倘不識時務,我主明日獨戰履一,臣同三侯戰眾侯,必要擒獲履一,方可回兵。在此一戰,天下定矣!”桀王大悅。近臣奏履一打戰書,約明日必決強弱生死,方肯休兵。桀大笑,趙梁問日:“陛下見戰書大笑,臣不識笑何事?”桀日:“朕非笑他事,笑履一死已臨頭,兀自不知。昨日若非費昌,命遭朕手矣。今不退兵,尚敢下書約戰,強勉出此大言,朕故笑之。來日卿等用心,看朕必擒履一,而後罷兵。”趙梁等皆呼萬歲。

次日平明,桀王同趙梁、三侯出陣,費昌出馬迎日:“昨日明放走入城去,尚不自省避位,請罪於諸侯,讓有德者為君,今日自又出戰!”桀王笑日:“昨日履一非汝,已作刀下之鬼矣,何不叫履一出來,汝替死乎!”費昌不答,持槍望桀便刺,桀舉斧交還。戰二十回合,昌詐敗走,桀趕來。湯接戰住,桀大怒,未及數合,湯詐敗走。費昌又出敵住,與湯輪流誘敵。桀殺得性起,恨不得平吞了湯,令趙梁、三侯催兵趕來,不知是計,務要擒履一。

湯且戰且走,至黃昏時,追至鳴條坡,正是埋伏之處。隻聽連珠炮響,眾諸侯四方八麵,一齊殺出。湯與費昌殺回,攔住去路。夏兵見伏兵齊出,不戰自亂。費昌一槍刺趙梁於馬下,眾軍上前,亂刀亂槍,戳為肉泥。此為佞臣之報。桀王心慌,首尾不能相顧,隻在軍中亂竄。三侯皆驚懼,莫知所措,俱死於亂軍中。桀王拚死殺開一條血路而逃,正走之間,隻見火把齊明,一支人馬殺至。桀大叫日:“前又有兵,天亡我也!”

卻說桀見人馬至近,乃葛伯侯一支人馬,未曾會合,故於此處相遇。葛侯見桀殺得力盡筋舒,葛伯侯旁奏日:“履一有文書,會臣叛逆,臣未敢為黨,恐我主有失,領兵來遲失救,臣之罪也。鳴條坡兵甚勇,難以抵敵,不若奔走三朡之國,再作別圖。”君臣二人走三朡國。夏兵逃得命回者,報說趙梁、韋順、顧命、昆吾俱死亂軍中。桀問日:“彼兵入我都城否?”卒日:“小人等隻隨天王逃命,不知都城之事。”桀哭日:“朕之愛姬,不知可逃走否?”

桀方入三朡城,坐尚未穩,小卒來報,後兵追至,將城圍得鐵桶一般。桀問葛伯侯日:“似此奈何?”葛侯日:“此去南巢城不遠,其城堅固。臣為前部,我主斷後,殺出重圍,走往南巢,方可棲止。”桀聞言,令三軍飽食。葛侯當先,桀王繼後,殺出三朡城,與湯兵大戰。費昌、葛侯交鋒,未及十合,葛侯被費昌刺死。桀猛勇,無人敢阻,遂拚死殺出,徑奔南巢城,堅閉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