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西北地區博物館營銷問題探討(2 / 3)

再次,從博物館的經費來源看,博物館的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數量是很小的,這是與歐美博物館的一個顯著區別。從表麵看,國有博物館每年有政府財政撥款,補充了當年博物館的業務活動經費,彌補了運營成本,所以博物館不應該用營銷手段營利。有人提出政府的財政撥款是人民納稅資金,在這項資金中已經包含了博物館的門票收入,所以博物館應該免費開放,連門票也不能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有各級各類博物館的財政撥款數額不同,我國東部地區博物館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數額較多,而中、西部地區博物館和行業類博物館國家撥款數量有限,有些縣市博物館每年撥款僅幾千元,勉強維持辦公,有的甚至連基本工資都難以保證。博物館展覽活動規模稍大一點就要花費成千上萬元,這對於僅靠財政撥款的行業博物館和市縣一級博物館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博物館的運營成本和財政撥款實際上是不平衡的。博物館要保持良性發展,就必須積極拓寬渠道,開展營銷活動,獲得相應的經費支持,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

因此,博物館的“非營利性”必須建立在對博物館營銷內容、“物證”價值屬性和展覽活動性質的分析及博物館運營成本與實際收益的平衡性上,從博物館運營整體環節去考慮博物館是否應該營銷,而不是單純地從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去考慮是否應該營銷。總之,博物館應該全麵大膽地開展營銷活動,與現代化市場經濟社會接軌,拓寬博物館營銷空間,增強博物館發展的生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各層麵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西北地區博物館營銷模式探討

西北地區博物館開展營銷活動具有優越的條件。首先,西北地區曆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多元。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留存了人類活動的遺跡,分布於甘寧青地區的彩陶文化和分布於內蒙古西部及新疆地區的鄂爾多斯文化,足以證明這裏擁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自商周以降,史書記載的氐、羌、匈奴、烏孫、月氏、突厥、高車、柔然、鮮卑、吐穀渾、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古代民族和漢民族的交彙融合,使這裏成為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的交彙地,大量的考古發現品向我們展示了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文化之間的特色差異。時至今日,這裏仍然充滿著多元文化的氣息,裕固、保安、東鄉、撒拉、土、維吾爾、哈薩克、回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和諧相處,團結進取,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其次,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便於創立特色品牌文化產品。西北地區的博物館大都收藏有民族文物,其中不乏珍貴文物,如天祝縣文化館藏銅犛牛、寧夏博物館藏微型《古蘭經》、武威西夏博物館藏西夏碑、敦煌莫高窟壁畫、張家川縣博物館藏明代阿拉伯文銅香爐、平涼博物館藏西夏文物等。這些藏品可以按時間界限分為兩類,即古代民族文物和近現代民族文物,其中又可以按文化屬性或民族劃分為若幹單元,如藏傳佛教文物單元、伊斯蘭文物單元、西夏文物單元、裕固族文物單元等,各地方博物館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西北地區博物館資源,以西北民族文化為特色,開展多層次多係列的營銷活動,打造西北民族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