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右任收藏的石刻墓誌曆經戰亂,大部分得以妥善保存,其收藏的金石拓片,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也許是金石拓片便於攜帶、易於保存的緣故,於右任收藏的金石拓片存放比較分散。1947年,於右任在西安市南大街書院門購置了一處房子,即書院門20號,將家室由外地遷到這裏,與弟弟於孝先同住。1949年於右任赴台後,其結發妻子高仲林和長女於芝秀一直住這裏,直至1971年母女倆先後病逝。於右任早年和後來收藏的大部分金石拓片保存於西安老宅,由高仲林、於芝秀保管;還有一部分拓片,存放於右任的老友故舊處;另一部分拓片,則放在於右任身邊,即於右任在南京的寓所於公館。
按常規理解,存放於南京於公館的拓片應該最安全,因為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前,於右任生活在南京,住在於公館。可是,偏偏存放此處的拓片損失殆盡。1937年初冬,日軍攻打南京,於右任同其他南京政府要員一樣倉促撤離,將多年搜集的拓片,包括1932年在報紙刊登廣告,從全國各地征集到的曆代名家墨跡和簡策磚石碑銘拓片,以及從故宮博物院搜集到的關草書資料,全部留在了於公館。日軍攻陷南京後,大肆燒殺淫掠,於公館自然未能幸免,被日軍洗劫一空,於右任存放於此的拓片蕩然無存。
這次毀於戰火的拓片究竟有多少,於右任自己也說不清楚。所幸運的是,存放於其他各處特別是西安老宅的拓片,保存了下來,這就是現藏於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拓片。
這批金石拓片能夠保存於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要歸功於於右任的女婿屈武。
1938年,屈武從蘇聯回國參加抗日戰爭。作為中國民主革命同盟負責人之一,屈武回國後先後出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顧問處處長、立法委員、少將參議、中蘇文化協會秘書長、陝西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等職。
1945年10月,屈武作為國民黨中央赴新疆和談代表團成員,隨同團長張治中前往新疆,後任新疆省政府委員兼迪化市(現烏魯木齊市)市長。
1949年,屈武作為國民黨和談代表團顧問,隨團赴北京談判。是年4月,和談失敗,屈武受周恩來派遣,悄悄來到上海,試圖幫助於右任等愛國人士北上,共建新中國。後來迪化的形勢發生變化,屈武作為迪化市市長,隻好急赴新疆。新中國成立後,屈武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迪化市市長。
1949年8月,蘭州解放。1950年初,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屈武任委員。1950年2月6日,西北軍政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西安召開。為了給西北民族地區培養必須的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人才,會議決定在蘭州籌備成立西北民族學院(後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具體籌備工作,由時任中共西北局常委兼統戰部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的汪鋒負責。汪鋒是陝西藍田人,屈武是陝西渭南人,二人同為陝西老鄉,又同是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屈武還任新疆迪化市市長,因此,他倆對即將成立的西北民族學院,感情非同一般。
辦大學需要圖書資料。汪鋒和屈武借西安開會之便,動員陝西的社會賢達向西北民族學院捐贈圖書。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學院正式成立。
1951年2月,汪鋒正式出任西北民族學院院長,成為西北民族學院的首任院長。與此同時,陝西各界捐贈西北民族學院的圖書陸續運到,其中包括屈武代表嶽父於右任、嶽母高仲林捐贈的收藏於西安老宅的金石拓片。
於右任收藏的這批金石拓片,有共計1960種,其中周代8種(金文拓片)、先秦3種、漢代35種、三國兩晉南北朝453種、隋代66種、唐代1006種、五代十國20種、宋代11種、金代4種、元代60種、明代99種、清代41種、民國55種,暫時難以確定年代的有99種。這些拓片中,大多數是一種一幅,也有的一種數幅,甚至十多幅,有一部分副本量較大,個別拓片副本多達20多幅。這些拓片中,曆代墓誌銘最多,計1228種,其次是碑刻,有390種,還有一部分曆代造像拓片和法帖。拓片中,還有少量於右任的手稿和關中名流的稿本和手劄。拓片折疊後,用宣紙包為小包,分裝兩大樟木箱,連同其他圖書,由大卡車運到西北民族學院。
於右任收藏的金石拓片,從此在西北民族學院安家落戶,成為西北民族學院圖書館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