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鼓勵了教師的創新性。北京石景山區永樂中學采用“備課組——教研組——監控中心”三級管理的模式,開展教師之間的互助備課、觀課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在常規教研中注入新的內容,深化校本研修。每學期每個備課組要做一節研究課,上交一篇集體研討成文的研究成果或經驗報告。每次教研組活動前,教研組長必須確定一個問題,活動時緊緊圍繞此問題展開深入研討,達成共識,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並在一個階段內形成問題係列。學期末將傳統的教研組活動記錄以教研組活動報告的形式上交,並在校園網中展示相應的研究成果及經驗,從而提升教研組“校本教研”的水平。監控中心的職責是負責每學期對教學質量進行隨機抽測,並撰寫分析、診斷報告,指導和監控學校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組織教師研討學習,協助教師進行成果集成,規範學校教育科研的管理體係,落實好各類課題的申報立項、階段評估、結題驗收等係列工作,對學校教學中心工作流程和教學相關重點工作流程進行科學的管理,建立管理流程檔案,形成學校具有激勵、診斷、改進的評價機製。
但是如果隻有來自同級教師的評價意見,缺乏有豐富知識專家或有寶貴實踐經驗的骨幹教師的引領,這樣的培訓互助方式將會停滯不前,進行毫無意義的重複。理論指導、專業引領是校本研修得以深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這也是校本研修與校本教研、校本培訓之間的顯著區別之一。承擔這種指導作用的,應該是包括骨幹教師、教研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學研究者在內的專業研究人員。短時間的培訓是無法解決教師麵臨的所有問題的。培訓結束後,教師要獨自麵對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此時既需要培訓者持續的關注和幫助,也離不開學校給予的配套政策支持和科學管理。另外,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後續的支持和幫助也是可以實現的。總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一項宏大的工程,隻有真正從教師的實際出發,以教師的需要為目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網絡教育的出路
我國的網絡教育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蓬勃興起。自開展網絡教育的網校成立以來,麵向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網絡教育機構已有數百家之多,而且這個數量還正在不斷飆升。為了推動網絡教育的發展,教育部也出台了多項政策。同時,教育界學者和信息產業界專家等諸多人士,在理論上對網絡教育做了許多探討,並取得不少共識。網絡教育在實踐中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網絡教育開展的時間畢竟不長,不論其理論還是實踐,都存在著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一、學校麵臨跨越式發展機遇
在我們這個社會,終身學習成為人們生存的必需。正式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學習型組織產生。網絡教育以其可點播的形象生動的課件,以及實時交互的學習方式,突破了時空的限製,從而改變了由教師統一授課的傳統模式,營造了開放的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社會的不斷發展,致使學校的職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學校以知識傳播為主要任務,從傳統的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轉變為社會服務中心。網絡教育為學校服務於社會創造了條件。
清華大學等開展網絡教育,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受到了大家的特別關注。顯而易見,網絡教育為這些學校提供了發展機遇。對城市和地區而言也是這樣,網絡教育為城市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哪個城市和地區發展了網絡教育,哪個城市和地區就能更快地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從而全麵提高該城市和地區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總而言之,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應當積極倡導、著力推動網絡教育。
二、信息智能工具與教育
互聯網是一種信息智能化的工具。正是這種信息智能工具,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能力。當教師使用粉筆和黑板作為工具,麵對幾十位學生講課是一種教育能力。同樣一個教師在網絡上麵對成千上萬的學生授課,也是一種教育能力。簡單地講,互聯網在教育領域形成了一種新的教育能力。我們正體驗著信息智能工具的網絡帶來的便捷和舒適,但網絡絕對不是萬能的。在網絡教育中,我們應恰如其分地認識和發揮網絡這種工具的作用。
三、網絡教育與市場結合
網絡教育必須與市場緊密聯係起來才能盡快發展。在市場經濟下,教育產品的市場化將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網絡教育產業化,實質就是指網絡教育的興辦和管理,必須像經營產業一樣來運作。發展網絡教育,首先要購置網絡設備,其次是課件製作,再次是招生宣傳等,這都需要相當的經費加以支撐。按產業的模式運作,引進企業參與,由企業出資,經費就很容易解決。已經發展起來的有相當規模且效益較好的網絡教育院校,都是與企業合作的結果。再者,企業參與興辦網絡教育,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麵也將帶來一係列的益處。如企業最了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可在教學內容乃至教學方法上提出建議,在學校與社會接軌的諸多環節上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有利於網絡教育院校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