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3)(1 / 2)

諸多教師反映,以前的信息技術培訓大多在寒暑假期間進行,現在卻沒有時間劃分,上課期間要培訓,假期更要培訓。這特別是對農村基礎教育教師來說難以適應。因為農村學校比較分散,教師少,基本上是包班製,哪位老師去參加培訓,那個班就沒有人上課了。這樣的培訓使得教師身心疲憊,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

(二)教師自身的問題

(1)惰性因素。

長期以來,教師自身固有的惰性因素人為地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成效。原因主要有:一方麵,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內心常會產生兩種矛盾傾向,一是過高地估計自己,認為用不著別人來教,排外心理非常重。這種人難以有較好的培訓效果。二是過低地估計自己,認為自己什麼東西都要向別人學習,這種人在接受培訓時雖然聽得很認真,但是通常沒有使其轉化成為自己具有個性的東西,往往就隻有照搬照抄。還有一些教師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在他們看來培訓就是走走形式,即使是很好的培訓項目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

(2)應試的心態。

在倡導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我們的教師培訓還是徘徊在應試教育的模式怪圈中。遼寧省教師培訓的情況就能很好的映射這個現象。多年來該省一直在進行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與考核的項目。開始階段,由於授課教師和學員都不知道將來會考什麼內容,所以在培訓過程中,教師講得很深入細致,學員學得也很認真,得到的培訓效果也很理想,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經過幾番考試後,題庫的“底”已被摸透了,於是培訓便開始走捷徑了。教師講課時,不再是係統地講課,而隻是針對題庫進行目標式的教學。這樣原本十多天的培訓內容,隻需幾天就完成了,而且基本上都能通過考試。這樣雖然減輕了教師和學員的負擔,但是學員所學的知識並不係統,回到教學崗位還是不能自如地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以考促培”、“以考促學”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對培訓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培訓已經脫離了培訓本身的本質意義。

二、我們需要怎樣的信息技術培訓

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存在的這些問題要怎樣來解決?傳統的培訓模式是不是真的“無可救藥”了?以後應該怎樣避免這種培訓的誤區?這既是對原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的追問,也是對正在進行和將持續進行的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的提醒。歸根到底,我們的教師究竟需要怎樣的信息技術培訓。轉變培訓觀念,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培訓的吸引力,真正滿足教師學習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將是今後開展培訓工作的關鍵。

(一)發揮教師的培訓主體地位

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應當是培訓活動的參與者,但從整個培訓的流程來看,教師的主體性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培訓工作忽視基層教師的主體性,沒有考慮教師的需求,沒有教師的主動選擇和參與,沒有教師的配合和接納,這種培訓必然是低效的。有效的、高效的培訓,既要基於改進工作的目的,充分了解教師目前工作的難點和需求,也要從教師發展出發,體現教師的個性化和專業化需要。進而要確定針對性強的課程內容、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體現和培養基層教師的主體性。隻有當教師成為培訓自覺、主動的參與者時,培訓才可能成為有效的活動。

(二)具有針對性地分層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

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要根據培訓對象的實際差異,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和內容。

培訓對象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領導層、骨幹層和普及層。領導層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各區縣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和區縣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規劃的執筆人的培訓。針對這些學員,培訓者應以信息中心、市教委領導及高校的專家教授為主,培訓重點是使他們建立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提高信息素養,並掌握應用信息的一些基本能力。骨幹層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具有較高信息技術水平的教師及專職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他們是對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教學係統進行管理和維護的主要力量。針對他們,培訓者可以請高校技術專家、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為他們講座。普及層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學科教師的培訓。對他們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普及,使他們樹立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觀念,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備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整合以及繼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使他們樹立科學的、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觀念。針對這些學員,相關教研員、教材編寫者、高校專家、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可以擔任他們的培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