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生的思維狀態是否被激活,教師有沒有對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幹預。
“積極的認知幹預”要求教師應該積極、正確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也就是說,要理解和關注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以及學到了什麼。很多成功教學精彩之處正是在於他們善於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思維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狀態,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幹預。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以下努力。
(1)當學生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時,教師不是對它草率地瞧一眼,打個勾或者表示一下就算了事,而應該從質量的角度予以評價,對完成的方法予以指點,肯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以便學生取得進步。
(2)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用有意義的方式來思考和運用學習材料。這樣,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得到強化,有利於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
(3)教師應該注意課堂提問的設計,多提一些有梯度的值得爭論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質量,這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要允許學生從多種角度提出問題和作出解答,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討論。教師不輕易把學生的思路納入自己的思路,而是通過巧妙的點拔和引導,啟發和訓練學生的思維。
3.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態如何。
4.通過一定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麵的收獲,這是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條重要標準。
應該這樣說,一切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一切標準和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學有所得、有所發展服務的,如果違背這一點,再完美的課也是無價值的,對師生來說都隻能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新的課程教學評價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一定要本著為師生發展服務的原則,對教師課堂教學作出較為準確的評價,才可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使改進教學沿著正確的方麵發展。
第三節 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
一、對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對基礎教育課程體係進行了初步探索,並在諸多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課程設置上,打破了長期以來學科課程一統天下的單一課程結構,課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有所提高,在課程目標、課程管理等方麵均有突破。但是,從適應21世紀時代發展、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的發展,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的要求來看,現行課程還存在不適應的方麵,在課程教學評價方麵較多地傾向功利,傾心知識、分數。這與課改評價存在的差距具體表現在:
1.評價功能比較單一: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有人形象地把現行評價比作一個大篩子,學生被放在上麵篩,篩選的結果產生兩種人:一種是篩子上麵的,即成功者;一種是篩子下麵的,即失敗者。
2.評價標準比較單一:評價的內容過分注重學生成績,而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全麵發展的評價;現行的教育評價把教育評價定位在甄別功能上,與之相應教育評價內容主要是智育,注重知識和技能,其標準是單一的。這種單一標準,不僅忽視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良好的學習態度、習慣等尤其缺乏重視。
3.評價方法比較單一:過分注重量化和傳統的紙筆測試法,而缺少體現新的評價觀念的方法和手段。
4.教育評價主體“錯位”:評價主體多為單一源,而忽視了評價多源、多向的價值等等,現行的學校評價中,學生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地發揮。
這些客觀存在的弊端,都是應試教育理念下產生的評價結果。隨著新的課程改革,這樣的評價觀將得到根本改變,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轉變評價標準和方式,建立促進學生發展規律的多元的評價體係。
二、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認識
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是建立在對於評價對象的科學認識及教育教學方式的重新理解之上的,是對人的本質尤其人在教育視野中本質的重新解讀和教育教學本質的重新定位。下麵,我們將從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三個方麵對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理論基礎做如下理解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