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中國廣播文藝理論研究縱橫談(1)(2 / 3)

寧教授在他的發言中指出,“真正的文學精品是最耐欣賞的精神消費品”。精神產品的消費不同於物質產品的消費,物質產品的消費一旦實現,便表現為物質產品自身存在的喪失或逐漸損耗。而文學藝術是最耐欣賞的精神消費品。文學精品令你百聽不厭,並且它會淨化你的心靈。正如席勒所說:“如果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寧教授同時分析了廣播文化中的文學節目,作用於聽眾的欣賞心理有這樣四個過程:“1.文學欣賞中的音響感知;2.

文學欣賞中的感情體驗:3.文學欣賞中的想象聯想;4.文學欣賞中的理性認識。”正如托爾斯泰所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藝術論》)正是由於文學節目(即欣賞對象)所蘊涵的情感信息同欣賞者審美心理結構貯存的情感信息相互適應、契合,主客觀才自然而然地結合成審美關係,進而神形交會、物我合一,產生了令人神駭目奪的奇異的美感效應。

廣播中優秀的文學節目是“美的創造和再創造”,這是寧教授發言中的另一個主要觀點。寧教授雖自稱是“廣播文藝專業的圈外人”,但他對廣播中的文學節目有著深刻的研究與體驗。他說:“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具有雙重性質。它一方麵體現了作家對社會人生的體驗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和思維活動,從而構成了作家認識、感受生活的結晶,也就是創作過程的終點。另一方麵,在廣播藝術工作者的二度創作中,經過主創人員的提煉和淘洗,特別是他們的體驗和聯想,創製出既源於原作,又有別於原作的節目,成為激發聽眾聯想和想象的誘導物,使聽眾通過這一個再創造性的節目,認識人生、洞察社會,從而成為進行審美創造的起點。這終點與起點的中介,正是由節目的創製來完成的。”

(一)小說連續廣播

這方麵的研究不算早,但全麵而紮實。陸群的《談〈小說連播〉節目的幾個問題》,主要闡述了三個方麵的問題:第一,《小說連播》節目應體現小說的特質。它最抓人的不是故事,而是人物。第二,《小說連播》應體現出朗誦的特點。它是敘述、模擬和抒情的結合,與戲劇、評書的表現方法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第三,《小說連播》應考慮到聽眾的多層次性,既要“下裏巴人”,也要“陽春白雪”,但不宜在某一具體書目上要求雅俗共賞。孫武臣的《廣播與文學聯姻》一文,較精練地闡述了廣播和文學的雙向選擇關係:廣播離不開文學,廣播對文學必須有所選擇;文學離不開廣播,文學,特別是長篇小說,一經電台廣播,就會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蔡葵在《談談長書編輯的文學修養》一文中指出,從文字到有聲的廣播語言,不是簡單的形式轉換,這種聽覺的再創造,需要有較好的文學修養方可完成。《“上帝”青睞的節目———〈小說連播〉業務專著》一書的出版,表明了這支專業隊伍的成熟與執著。此書對《小說連播》藝術構成的各個方麵的理論問題都有一定的研究。

比如,長書的選材、編輯與改編、意境與營造,以及選演員和演播中的美學探討等等。作家往往是敏銳的,論古說今,深諳小說與播講的內在聯係與發展規律。著名作家馮驥才談到不是什麼樣的小說都適合廣播,“它要求:1.故事性強;2.人物命運曲折;3.不斷出現矛盾衝突的高潮;4.有伏筆、有暗線、有懸念、有噱頭;5.有各方麵豐富的知識。”同時他對長篇小說連播的改編與演播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幸英年早逝的著名作家路遙,在他完成百萬餘字的《平凡的世界》後曾寫過一篇題為《我與廣播電視》的文章,從他質樸的語言中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他對廣播的情懷,它雖不是理論,卻又勝似理論:“小說前兩部在電台播出的時候,我帶病悶在暗無天日的鬥室中日夜兼程趕寫第三部。在那些無比艱難的日子裏,每天歡欣的一瞬間就是在桌麵那台破爛收音機裏收聽半小時自己的作品。對我來說等於每天為自己注射一支強心劑。每當我稍有委頓,或者簡直無法忍受體力和精神折磨的時候,那台破收音機便嚴厲地提醒和警告我:千百萬聽眾正在等待著你如何做下麵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