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教育的底線(1 / 1)

教育,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本質體現,是一個民族素質的發展縮影。教育,是一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發展舞台。

那麼,教育的底線在哪裏?教師在教育中如何準確無誤地把握教育的底線,事關教育的公平正義,事關教育和諧。教育的底線就是培養大寫的“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每個時代、時期對人有著不同的要求。

首先,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特征。教育的底線是培養“人”,首先必須尊重學生這個“人”的人格。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視學生為一個發展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具有個性的人,這就是教育的底線——對學生的尊重。一個對學生人格特征不尊重的教師,其已突破了教育的底線,教育變成了對學生人格侮辱的過程、對學生人性摧殘的過程,何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何來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特征,不但要尊重人格的整體性、穩定性,更要尊重人格的獨特性、社會性,教育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從而自由自在地成長。

其次,教育要追求學生的人性洋溢。教育的底線,要提供學生一個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育構建自己堅不可摧的防線的基石。要讓課堂成為歡樂的家園,要讓校園成為幸福的公園,讓學習成為快樂的學園,讓作業成為成長的花園。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允許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教育要給學生創造一個人性瀟灑演繹的成長空間,讓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教育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的目的不隻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的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國家、民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學生可以沒有高深的學問、高明的知識,但是不能沒有高起點的人文素養。對學生人文素養的關注,是課改的一大亮點,也是教育始終不渝的底線。

教育的底線,是在培養家庭的人、社會的人、國家的人。培養一個家庭的“人”,是一個家庭的底線。任何一個家庭承受不起孩子的變壞、變質。教育,給學生一道防火線,擋住萎靡思想的侵襲。培養一個社會的“人”,是一個社會的底線。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如果每一個人都恪守為人之道,那麼這個社會是和諧的;倘若底線被突破,整個社會道德將滑淪,最終帶來整個社會的沉淪。培養一個國家的“人”,是一個國家的底線。一個國家能不能立於世界強國之林,關鍵在於教育;而教育的關鍵在於對教育的底線的堅持。教育是在培養合格的“民眾”,為國家、民族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因此,培養民族認同、民眾意識是教育的重要底線,是教師始終不渝堅持的教育原則。

教育的底線,是對人性的演繹、對教育的尊重、對知識的推崇、對生命的熱愛。教師隻有用心去愛學生、愛教育,才能守住心中的那片麥田,也會守住那片麥田的底線。

我們的底線就是一道防線,為孩子們排除世俗困擾,留下一方淨土,撐起一片蔚藍純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