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製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的為人師表,不僅是以身作則,更包括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德性。隻有這樣,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風範影響學生。
增強對教育活動的主體實踐能力要做一個幸福或實現教育幸福的教師,就必須具備對教育活動的主體實踐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包括正確價值觀念的確立,更包括將自己的價值理想付諸實踐並取得成效的能力。一個因為業務能力缺陷而在自己的崗位上無法感受教育實踐的生命意義的教師,難以進行創造性勞動,並體會教育勞動的樂趣,當然也就不會具有幸福的能力。教育活動主體具體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個性修養、開放的知識結構、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博雅的審美情趣等。
教師職業是一種愛與德性的實踐活動,教師職業道德的提高需要在教育職業生涯中,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智慧的眼,通過不斷地反躬自省、總結調整,樂於反思,積極地實踐,教師職業人生的完善就會一點一滴地實現。
提升自我的職業認識,追求教師職業與人生的合一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職業意義,並將自己的生命意義與之聯係起來。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天命”何在。換言之,沒有體驗過教育事業神聖性的人,無法體味教師的幸福。通俗地說,就是要以敬業為起點,以樂業為歸宿,愛事業,愛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職業勞動和創造。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心靈,綿延於學生的終身,這是教師“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寬廣胸懷和對學生終身負責的高度責任感使然,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和奉獻使然。當教師把教育當做自己生活的藝術時,他就走進了職業生活的最高境界:職業與人生合一,職業價值與人生幸福的合一。
由靠教育而生存到為教育而生存,這是職業境界的提升,這是教師對自身所從事的職業認識的不斷提升。如今,對於絕大多數教師而言,生存已不成問題,那麼,能否獲得幸福體驗,關鍵是看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對自己心態的調試了。有人這樣描述教師職業人生發展的三個階段: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種境界謂之立誌。作為教師,當愛教師職業,而且三百六十行,獨愛教師這一行。春來暑往,心無旁騖,披星戴月,一心奉獻。勤勤懇懇傳道,一絲不苟解惑,冰清玉潔育人,用人格魅力去影響一代又一代學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在教書育人的田地裏辛勤耕耘。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種境界謂之執著。愛上了教育工作,就要不懈地追求,不停地探索,為之傾情,為之獻身,為之奮鬥,即使“衣帶漸寬”、“人憔悴”,也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要在教師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日積月累地探索。一如既往,不懈不怠,孜孜以求。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種境界謂之成功。千思萬思不得其解,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突發事件,令當教師的你,在學業傳授或育人育心中突然得到靈感,接下來的事情,迎刃而解,得心應手。這“驀然回首”,是“獨往高樓”的積累,是“衣帶漸寬”的碩果。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當我們一步步在教育人生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腳步時,我們就在一步步地走向教師人生的輝煌,在成就學生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實現的路徑。
教師職業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來自學生的成長,來自教師的自我實現,更來自和諧的師生關係。但教師職業並不必然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有賴於教師正確的領悟、用心地體悟與幸福能力的養成。當我們敬重教師職業,熱愛學生並勇於開拓創新、不斷完善自身、追求教師職業人生的卓越之時,我們就已跨入教師職業幸福的門檻。
劉次林博士說得好:“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複,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