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學會公正平等地對待學生,學會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誌向抱負;尊重學生的判斷與選擇;尊重學生的個人意願;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愛,可以感化一切;愛,可以改變一切。

在反思中自省,在研究中創新、發展,成就教育的幸福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於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作為教師,要善於在反思中自省,勇於在研究中創新、發展,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讓自己總能立於時代的浪尖,成就教育的幸福。

反思即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與分析的過程。由於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教師須時時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慎重對待自己的言行。教師麵對的是靈魂,試問世間何物能比靈魂更神聖?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必須慎之又慎。

反思是創新的基礎。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充實、提升自我,“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不僅在知識上要能為人師,在行為上更要能成為典範。為此,教師不能再滿足於扮演知識的傳聲筒或教材的揚聲器,要時時注意學科發展的動態,發揮自己的特殊優勢,讓教學與研究成為他職業生命的“兩條腿”,以求讓反思與研究成為自己的職業生活方式,於反思與研究中獲得新生。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我教育,將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發展與創造性教育生活之中。“進行終身自我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第斯多惠)。隻有不斷追求新知,不斷探求新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創新,將自我的發展與職業的要求有機結合,才可能把握學生的差異、時代的發展,才能成為自己職業發展的設計者,才能煥發出永久的活力,才能邁向成功之門,才能達到幸福的高峰。

以敬業為起點,以樂業為歸宿“敬業者,專心致誌其事業也”。教師的敬業精神是教師對待本職工作的基礎品質,也是達成教育幸福的必備條件。具有敬業精神的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自主、自覺地意識到自己職業的道德責任,都會憑借隱藏在內心的意識活動盡職盡責,一絲不苟地對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

要想真正從教師職業中獲得幸福,還必須樂業,必須以教育為樂,必須能時時從職業行為中體會到自我實現之樂。如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的演講中所說:“我老實告訴你一句話:‘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隻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有親切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地奮鬥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感。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閑煩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生活,真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了。我生平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的求這兩句話之實現與調和,又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舍。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教師德性修養的途徑誠如上述,教師的幸福感受與追求的能力的提高有賴於師德修養的加強,具體而言,至少可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加強人格修養,提升生命境界幸福能力的大敵是對生活的享樂主義或庸俗理解。

一個沒有較高精神追求的教師、一個缺乏起碼道德水平的教育工作者都極有可能像芸芸眾生一樣沉溺於感官生活,習慣於病態的幸福,從而失去對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既要教書,更要育人,這是教師的天職。教育是以心靈蕩滌心靈、以靈魂塑造靈魂、以情操熏陶情操的幸福事業,為此,教師必須加強人格修養,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