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是一種集體協調性很強的職業勞動,教師的工作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學生的成長和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絕不僅僅是一個教師的勞動成果。隻有善於處理好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及社會積極力量之間的關係,才能減少教育過程中的內耗,從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從教師的成長來看,現代教育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學習與研討顯得非常有價值而意義更深遠。這種相互合作、共同學習研討對每個教師而言所產生的作用,不僅隻是學習到書本的或者是理論的知識,更在於學習到其他教師的實踐經驗,擺脫孤獨的職業狀態,獲得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幸福。因為,同事間的相互了解,為實踐經驗的有效使用提供了基礎,為同事之間精神共契提供了精神基礎。在競爭的基礎上,教師樂於合作,善於合作,這是團結合作的應有之義。

國外學者哈格裏夫斯認為,教師合作文化可以分為四類:(1)個人主義文化:教師擁有強烈的獨立成功觀,很少幹涉其他教師,他們不喜歡改革,也不願與同事合作,避免與他人討論變革。(2)派別主義文化:學校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團體,教師忠誠於、歸屬於某一個派別。派別內部成員之間聯係緊密,但派別之間教師則漠不關心甚至相互競爭,因此學校中教師很難有共同的目標,革新也難以在全校範圍內進行。(3)人為合作文化:教師之間的合作是由外在行政控製的,這是由某種正規而特定的科層程序強製的、可以預測的、局限於特定時空條件的合作。合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科層製度的要求,而不是學校實踐的要求和個人的本意。(4)自然合作文化:這是經過人為合作文化階段後的更高級的合作文化。它是滲透在日常教學中的教師之間自發的、自然而然的合作。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學習,互相幫助,且積極參與課程實施,並在實施中主動探討變革。

從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學校來看,教師的合作文化還主要是人為合作文化,主要是由外在的行為(如行政行為)推進的,離自然合作文化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倡導公平競爭的同時,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可以促進學校和諧文化的形成,增進學校作為教師共同體之間的精神共契。

交流與共享

從內容來看,團結合作是交流與共享。有一個故事說:你有一個蘋果,他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他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每人會有兩種思想。在共同的活動中,大家能分享活動的成果,在活動中得到相應的回報。西方有一種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關係的平衡,很重要的一點取決於心理評價,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要付出,這就是所謂的成本。同時,每個人在交往過程中都能得到一些東西,這屬於利潤。如果這種交往能夠令自己有所收獲,他就會繼續這種交往;如果這種交往浪費很多時間、精力,不值得,他就會終止這種交往。從交往的機理分析,能進行交流與共享是團結合作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隻有在集體中,一個人才能獲得全麵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交流能使信息和經驗流動,隻有被激活且流動的信息和經驗才能增值。團結合作就是教師與學生、同事、領導和家長之間的信息流動。從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來看,淺層次的交流主要指信息交換、經驗分享;深層次的交流主要指專業會談或專題研討。從教師與學生的團結合作來看,主要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讓師生之間的信息得到及時交流和反饋,實現教學相長。從教師與家長的團結合作來看,主要是教師與家長經常交流學生的有關信息和有關經驗。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共享,可以確證自己的教育教學假設,尋找到自己的職業價值;也可以尋找到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問題,不再因一時的教育教學問題難以排解而自責;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學到教育教學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還可以互幫互助,共同增進職業價值。教師的和諧相處有利於增進其職業人生的歸屬感和職業幸福感;交流與共享,是享受幸福增值的最佳選擇。一位優秀的教師,他會充分調動可能的因素來實現自己的教育抱負,同時他也盡可能地把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活力向周圍釋放,帶動周邊教師共同發展。具體說來,教師交流與共享的益處有:(1)心理支持——能有人與我們共同分享成功、分擔問題總是一件好事。(2)產生新想法——我們的同事是教學信息和靈感的巨大源泉。(3)示範合作——我們需要展示給學生:在我們說合作有益時,我們自己也在力行我們所倡導的信念。(4)汲取力量——作為一個集體,我們可獲得比個人努力能夠得到的更多成績。(5)減少工作負擔——通過分享計劃和資料,共同努力,我們可減輕自己的負擔。(6)增強動機——與同事合作可以鼓勵我們試驗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7)支持變革——當個人試圖單獨實施革新時,往往不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調查表明,當教師集體參與時,教育改革會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