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可以給教師許多啟示。大多時候問一位教師在幹什麼,其回答無外乎“上課”“備課”“看作業”,諸如此類,幾乎沒有人會說自己“在思考”“在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從早到晚都在為一些教育教學的瑣事而奔忙,卻沒有任何時間來對自己所忙的事情進行反思,這是十分悲哀的,如果教師不能抽身出來對自己每天的教學工作做一些理性的反思,而是被種種具體的日常事務所淹沒和控製,那麼,即使教齡再長,也隻是低水平的重複,更不用說進步和創新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說,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刻地反思,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不過是年複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
反思性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在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
反思,要求教師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製和調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大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教學工作憑的是經驗和習慣,他們往往非常重視教什麼和怎麼教,“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教學就是“我講你聽”“我出題你做題”等等,而很少去思考“究竟為什麼這麼教”“這麼教好在什麼地方”“用別的方法有沒有可能教得更好”“時代在不斷變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方式的選擇要注意什麼”這類問題。一切習慣成自然,許多教師反思意識淡薄,甚至根本談不上有反思意識,他們的工作隻是每天需要應付的重複的簡單勞動。
反思型教師的一些特征是什麼?澤切勒(Zeichner)和利斯坦(Liston)將反思型教師描述為檢查和解決教學兩難問題、對教學設想和價值提出質疑、進入到特殊的學校文化情境之中,參與課程開發和學校改革以及承擔職業發展的責任。杜威(Dewey)將反思型教師形容為一個具有開放思想、試圖去看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的個人。反思型學者是真誠的。他們急切尋找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而且不會擔心和害怕突發事件。
如同學生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樣,教師的職業成長也是外在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完善的過程,意識到教師主體的積極參與對教師成長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換而言之,如果教師把現有的教學狀態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如果教師缺乏必要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那麼教學對於教師來說就很難有新鮮感,今天的教學不過是昨天教學的機械重複。沒有了反思,所謂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職業興趣、教師的創新都無從談起。隻有注重激發教師的自我提高動機,調動教師積極的自我反思與實踐,使其以主體身份投入其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行為和能力才會有本質性的提高,專家型教師的成長與造就也才成為可能。
勇於探索
在教師群體中,有著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師,他們走著兩條完全不同的教育道路:
一種教師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教學工作中,習慣於把教材看做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千方百計把課本讀深、讀透,把教參看熟、看爛,把試卷做上一遍又一遍,用多年來幾乎相同的教材和教案來規範和製約學生,教師的發展和進步大多體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上,體現在組織“應試”技巧的經驗上。顯然,這是一條走熟了的路,路旁都是熟悉的風景。教師之所以選擇這條道路,而很少去開辟新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僅僅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樣走下去,習慣了看這樣的風景。這條道路也許很平坦,走起來似乎也很輕鬆,但是一路上沒有新鮮的元素,往往會越走越無味,越走越成為一種負擔。
另外一種教師則不同,他們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富於想象、勇於嚐試,他們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他們對新生事物敏感而且開放,喜歡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善於吸納新的思想和理念;他們注重對自身教育實踐的回顧、診斷和修正;他們不拘一格,對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教育“經驗”“習俗”和“習慣”謹慎地懷疑,批判地建設;他們敢於且善於走出一條與眾不同卻行之有效的道路。這是一條探索之路,沒有明確的行走路線,途中免不了崎嶇坎坷,卻更多地充滿了探險的激情和樂趣,免不了山窮水盡的困惑,卻更多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