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睜眼:金魚和大多魚類都沒有眼瞼,眼睛永遠是睜開的,即使睡眠也不例外,常睜眼有兩大好處:一是如有敵害侵犯,見其眼大開,自然會畏懼三分了;二是有利於捕食。這些魚類之所以沒有眼瞼,是因為水中沒有灰塵,用不著用眼瞼來保護眼球。
發光眼:在加勒比海生活著一種十分奇特的小魚,它有三隻眼睛,中間的那隻眼象一盞小探照燈,能發出光亮,照亮15米左右的距離。
有時,發光眼不能發光,另二隻眼睛也會代替它,輪流發光,照亮“航線”。
感溫眼:令人生畏的響尾蛇除了長有兩隻可以看見光線的眼睛外,還有兩隻能感受紅外線的“熱眼”,它們就在頰窩處。
這兩隻“熱眼”能敏捷感受到千分之一攝氏度的溫度變化,因此,響尾蛇的眼睛被稱為感溫眼。
一日三變的貓眼
人從光亮的地方突然進入黑暗的地方,或反之,從黑暗的地方突然走進光亮的地方,都會感到驟然眼前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需要適應一瞬間,視力才逐漸恢複。這是因為瞳孔不能突然放大或收縮,需要有一個短暫的調節過程,才能使瞳孔放大或縮小些,相應限製光線的進出量的緣故。我們知道,動物的瞳孔,絕大多數是圓形的,也有卵圓形的,而貓眼卻獨樹一格,瞳孔是一條垂直的細線,而且,能夠一天三變:早晨,瞳孔的形狀似棗核狀,兩端細、中間寬;中午,是一條細縫;到了晚上,瞳孔才變得又圓又大。其實,貓眼的瞳孔也是隨光線的強弱而變化的。早晨的光線不太強,瞳孔就稍微大些,到了中午,光線最強,瞳孔變成一條細縫,幾乎完全閉合;到了黃昏,隨著黑夜的來臨,瞳孔就逐漸變圓了。這樣,外間極微弱和分散的光也能進入眼內,並能發出熒光,所以,貓在黑暗中能看得見,抓老鼠也特別高明。那麼,瞳孔怎樣隨光線的強弱而變換它的形狀呢?我們知道,人們常把貓眼球帶有顏色的部分叫做“黑眼珠”,這是一層扁圓板形的薄膜,稱“虹膜”,這層膜是由色素細胞、血管和平滑肌構成的。由於色素細胞的不同,虹膜的顏色也不一樣,有褐色,也有黑色、藍色的。但虹膜不是一層完整的薄膜,中央的大孔,就是瞳孔,同人眼一樣,也是光線進入眼球內的孔道,它是由虹膜的兩種平滑肌來調節大小的。一種肌肉是環繞瞳孔的周圍,當它收縮時,能使瞳孔縮小,稱“瞳孔括約肌”,另一種肌肉是由虹膜周圍的瞳孔呈放射排列,它收縮時,能使瞳孔放大,稱“瞳孔擴大肌”。一般動物的圓瞳孔能隨光線刺激的強弱而縮小或放大,這樣便可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量;而貓眼瞳孔是一條垂直的細縫,故能隨著光圓形,決無此功效,奧秘就在這裏。
地下水中的瞎子魚
盲魚,顧名思義,就是眼睛退化或消失的瞎子魚,分鹹水盲魚和淡水盲魚兩大類。它們分別生活於海洋深處和地下水域之中,是魚類家族中的特殊魚種。目前,全球已發現淡水盲魚24種,其中我國占三分之一。
我國首次發現盲魚的時間是1976年4月。當時,雲南省建水縣羊街壩農場職工正在開石打井,當打至垂直深度100米時,遇到了一個溶洞,工作人員從其水域中意外地捕獲了一條盲魚。由於隻捕到一條,標本太少,專家詳細研究後,也難以確定其分類地位,更無法命名。
1977年11月,南斯拉夫的地下生物學家家鮑裏斯·斯凱特博士來我國考察岩溶地貌,到達廣西武鳴縣城廂鄉夏黃村的起鳳山麓,一個名叫太極洞的溶洞,在一個直徑約2米的深潭中捕到了3條盲魚。經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學家鄭葆珊先生鑒定,為鰍科魚類的一個新種,定名為無眼平鰍。以後,廣西水產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又在這裏捕到5條同樣的盲魚。
此後,新種盲魚不斷被發現。1978年,在雲南個舊發現盲高原鰍;1981年11月,在首次發現盲魚的地方又獲相同的兩條盲魚,定名為裸腹盲;1983年後,又發現了鴨嘴金線、湘西盲高原鰍、無眼金線、石林盲高原鰍、透明間條鰍。共有8種,隸屬2科5屬,分布地域為雲南、廣西和湘西。
近乎封閉而又穩定、黑暗的生活環境,使盲魚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性狀特征和生活習性。一是個體較小,數量稀少。我國的盲魚,個體最長的無眼金線也不過83-128毫米,而最短的無眼平鰍僅26.5-41.3毫米,且數量少,種群少。二是器官退化,體表裸露,色素消失。其性狀特征的基本功能就是攝食和繁衍,其它器官因無用武之地而逐漸退化,致使體表裸露,有眼無珠,身體呈半透明或透明狀。三是感官發達,感覺敏銳。視覺退化的結果,使側線、觸須等感覺器官得到了補償性的發展和加強,它們也因此能在黑暗中順利地進行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