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前言(5)(2 / 2)

地下害蟲——螻蛄

到了夏秋之交,在夜晚常常可以聽到從地下麵發出的一種陰沉的顫抖叫聲,它跟金鍾兒和蟋蟀的鳴叫聲很不相同,既沒有韻律,也沒有節奏,隻有一個調門,毫無變化,直聲直氣、斷斷續續地鳴叫著。在眾多的秋蟲鳴叫聲中,這種叫聲很難聽;而多少年來,人們常常誤以為是蚯蚓在地下哀鳴。可能因為蚯蚓一直在地下生活,所以就把它“張冠李戴”了。螻蛄的鳴叫方法和蟋蟀的鳴叫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摩擦翅膀而發聲。隻因為螻蛄是在地下的隧道裏鳴叫,所以發出來的聲音,就使人有沉悶而又不爽快的感覺。如果我們順著這種叫聲向前探索,即使來到發聲地方的近旁,也很難找到螻蛄。因為螻蛄經常隱藏在它掘成的地下隧道裏,根據物理的共振現象,使它非常容易察覺人們腳步的振動,稍一接近,它就可以收到“情報”

,感到危險來臨,馬上停止鳴叫,並且順著地下隧道逃之夭夭。因而,憑鳴叫聲想捉到螻蛄,是非常困難的。

螻蛄是在地下生活的昆蟲,又叫土狗子,一般多叫它拉拉蛄、地拉蛄。在我國,有北方螻蛄、南方螻蛄和台灣螻蛄三種。北方螻蛄又叫華北螻蛄,我國北方各省的螻蛄都屬於這一類。

華北螻蛄成蟲身體最大,體長約40-55毫米;腹部呈圓筒形,身體的顏色是淡黃褐色,或者是黑褐色的。它極喜歡棲息在廄肥較多的土壤中。初孵化的幼蟲全身是乳白色,以後逐漸變成淡黃褐色或者黑褐色,它的複眼卻是淡紅色,頭部則呈淡黑色。南方螻蛄又叫非洲螻蛄,成蟲的身體較小,大約隻有30-32毫米長,腹部近似紡錘形,身體的顏色是灰黑色的。它分布的麵積極廣,遍及我國各地,尤其是黃河以南、華中、華南一帶,地勢低窪的地區,棲息的特別多。孵化之後的幼蟲呈乳色白,隨著發育成長,身體和頭胸部的顏色就逐漸變成暗褐色,腹部卻是淡黃色。分布在我國台灣、廣東、廣西等省的一種身體較小的螻蛄,叫台灣螻蛄。體長隻有25-30毫米,是分布在我國各地的三種螻蛄中最小的一種。頭胸部和觸角的顏色都是淺灰帶有褐色,腹背的顏色是淺灰色,腹部表麵上是黃色。

螻蛄是農業的害蟲。它的挖土掘洞的生活習性造成了對農業的極大危害。我們要防治它,就要了解它的生態和生活習性。

螻蛄的前足扁平,好像泥水工人使用的抹子一樣,前端生有銳利的尖爪,能用它在地下挖土掘隧道。到了冬天,它就鑽到地下深處越冬。在我國北方,特別是東北、西北地區,螻蛄越冬的時間都比較早。在南方江浙一帶,螻蛄的越冬時間,大約在十一月前後。到了來年春天,螻蛄就從地下爬出來,馬上開始建設它的“家園”。它順地麵斜著向地下掘洞,能掘到三、四十厘米到一百多厘米的深處。它把這個洞作為它的“老巢”,白天藏在“老巢”裏,夜裏就出來毀壞莊稼。

螻蛄除了修建它的“老巢”以外,還在地下挖掘從四麵八方通到“老巢”的通道。因為它專門挑選鬆軟的土地進行挖掘,遇到堅硬的地方就讓開,所以它所挖掘的通道彎彎曲曲,好像是戰場上的“交通壕”一樣。如果它在土質鬆軟的農田裏挖掘通道,一分鍾就能夠挖掘20厘米長。

螻蛄對農業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在地下挖掘的時候,如果碰到作物的根部阻礙進路,它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用“牙齒”咬碎、切斷,大吃大嚼飽餐一頓。如果碰到的是馬鈴薯在前麵擋路,它就邊挖邊吃,把馬鈴薯攔腰打通一個圓洞,繼續前進。

螻蛄的食性很雜,幾乎所有的作物,它都吃,所以都受其害。

作物幼小的時候,它不但咬斷嫩莖還吃掉種子;作物長大以後,它把根部咬成絲狀,凡是大量棲息螻蛄的被害田裏,因螻蛄在地下挖掘隧道,使作物的幼根和土壤分離,幼苗幹枯,以致農田缺苗斷壟。所以說螻蛄是地地道道、名副其實的地下害蟲,是一點兒不冤枉它的。

螻蛄這個害蟲,對自己產卵的安排,顯得很有些“深謀遠慮”。在五、六月間,螻蛄經過長期越冬,需要大量取食,以備交尾繁殖,這正是春播季節,形成一年中第一個為害高潮。雌螻蛄把隧道裏麵的一部分通路,開鑿成一個象大肚子酒瓶那樣形狀的空間,最寬敞的地方,約有三厘米寬,七厘米長,這個大肚子酒瓶形狀的地方,就是雌螻蛄在臨產前為它自己準備的“產房”。大肚子酒瓶的瓶口,緊貼在地麵的表層。螻蛄把“產房”整修竣工以後,還要搬運一些腐爛了的雜草到裏麵去,均勻地鋪在四周。大肚子酒瓶瓶口也用爛草塞住。這一切準備完以後,它就到了“預產期”,準備“臨產”了。它在“產房”裏隻產卵40—50粒,然後雌螻蛄就用泥土把隧道裏的通路都堵死,目的是保護它產的卵和孵出的幼蟲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