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3)(3 / 3)

昆蟲冬眠和蘇醒的時間,因各類不同而異。蠶蛾在卵期冬眠,三化螟在幼蟲期,菜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蟲期。一般說來,一年中繁殖代數少、食物單純的昆蟲,過冬較早;代數多、食物雜的昆蟲,過冬較晚。蘇醒的時間,除了同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還與所需食物的生長季節有著密切關係。

蜜蜂和螞蟻每年要等到寒霜降臨,才歸巢休眠,來年春意剛露,便爭先出巢活動,因為它們受食物的限製不太嚴格。

以卵過冬的蚜蟲,隻要其寄主開始發芽,它們就衝破卵殼,爬出來吮吸嫩芽的汁液。所以,寄主的萌芽時間便成了蚜蟲孵化的信號。專門吃蚜蟲的食蚜蠅,隻要蚜蟲剛開始孵化,它們便緊跟著蘇醒,去尋找有蚜蟲的地方,把卵產下來。

危害小麥的葉蜂,在小麥剛返青時,就趕緊“醒”來,化蛹、羽化為成蟲鑽出土來,在小麥的鮮嫩葉片上產卵。

由此可見,昆蟲的“蘇醒”,是由水分、溫度和所需要的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而不同種類的昆蟲所需要的條件又是不一樣的。

昆蟲是怎樣發聲的?

昆蟲是怎樣發聲的?曾使不少動物學家為它操心。現在我們已弄清楚蟬是最喜愛出聲的;一般隻有雄蟬才會有鳴聲,而鳴聲是靠它腹部第一節兩側的共鳴器表麵的薄膜振動,而發出聲音的,當然它是由一群肌肉所控製著。蟋蟀和蝗蟲、螽斯是借腿與身子的磨擦而發出鳴聲,天牛是靠胸部和肢節間的相互磨擦而發出“吱、吱”的聲音;至於金龜子、蜜蜂、蒼蠅、蚊子在飛行時,振動著它的翅膀而發出“嗡、嗡”的聲音,它們音波的頻率和翅膀振動時的頻率一般是相等的,有些蠅類有時即使翅膀不動,也能靠身體和其它部分迅速的振動而發出輕微的“嗡、嗡”聲,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所以一般昆蟲的鳴聲並不像鳥、獸那樣是從嘴裏叫出聲來的;可是,昆蟲中的天蛾的長形吻管,被腸道的嗉囊中的空氣一鼓氣地擠了出來,帶出叫聲。

春蠶到死絲方盡

江南是魚米之鄉,也是蠶桑的家。暮春時節,一片海洋似的白茫茫的水田中間,散布著一方方島嶼似的桑田,長著均齊鮮綠的嫩葉,那就是為成千成萬蠶兒準備著的糧食,也就是人們無盡藏的財源。這時候,田野間顯得格外寂靜,但是家家戶戶的婦女卻愈加忙碌,因為她們都在飼養蠶兒。

蠶是我國原產,也是我國最先馴養的一種昆蟲。它的頭昂起來,蠢蠢然咬齧桑葉的時候,很像個馬頭;全身皮膚潔白嬌嫩,又像美女。因此有個神奇的傳說,說它是個裹著馬皮的少女變成的。可是故事隻是故事罷了,要明白蠶的究竟,須從動物學上去研究。蠶是昆蟲的一種,屬於鱗翅類。

它的發生經過變態,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蠶是它的幼蟲時代,蛹的時代叫做蠶蛹,成蟲時代叫做蠶蛾,卵的時代叫做蠶子。

初從卵孵化出來的蠶,黑色,有毛,仿佛一隻螞蟻,所以叫做蟻蠶。孵化不久,它就感覺饑餓。這時候,桑葉也新從樹上舒放,人們就用鮮嫩的桑葉來喂它。它吃了桑葉,身體逐漸長大。到了一個時候,它忽然仰起了頭,靜止著不動,不再吃桑葉,仿佛人睡眠一樣,我們就稱它為眠。一二天後,它蛻去了一層皮,又開始吃桑葉,身體繼續長大。

蠶通常要眠四回,才達到成熟的時期。第一回眠叫做頭眠,最後一回就叫做四眠。眠過一回,猶如人過了一年,大了一歲,所以蟻蠶可以叫做第一齡蠶,經過頭眠的蠶叫做第二齡蠶,最後叫做第五齡蠶。從第一齡到第五齡,時間不過一個月功夫,一共要吃六、七百克桑葉。身體的增大,就長度計算有四十倍左右,就容積計算有七千餘倍,就重量計算有九千餘倍。人的成長假如也像蠶那樣快,從出生到二十歲左右,真要成為比金剛更為巨大的怪物了。

取一條五齡的蠶兒來觀察一下吧,它的形狀好像我們的指頭,由多數環節合成。全體可以分成頭、胸、腹三部。頭部很小。胸部三節,比較的粗大,每節都生一對腳,叫做胸腳。腹部共有十節,但末兩節是合成一節的,所以看起來隻有九節。從第三節到第六節都生一對腳,叫做腹腳,是行動的器官。末一節也生一對腳,叫做尾腳,生有無數微細的毛狀鉤爪。

這尾腳有攀緣的作用,可以把身體倒掛,以免偶然失足墮地。

腹部第八節的背麵有一枚突起的肉刺,叫做尾角。

野生時代,這尾角是一種恐嚇別種動物的武器,但現在已經失卻它的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