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個傳說,那時候的人想把語言留住,可是既沒有文字、更沒有書,他們就對著一個空瓶子講話,講完後馬上把瓶塞緊,想不讓聲音跑掉。今天來看,這個傳說有些可笑,但是卻反映了古人記錄語言和思想的強烈願望。
要有書,先得有紙,在紙沒有發明前,人們是怎樣“編書”的呢?在我國,人們早先把文字刻在烏龜殼和獸骨上,這就是甲骨文。在古埃及,他們把字寫在一種名叫紙草的植物上,這種紙草是尼羅河三角洲出產的一種水生植物,人們在紙草上寫字,把它卷成卷,再用細繩紮起來,就成了“書”。
用甲骨和紙草編成的書,還算輕的。我國在商代以後還把文字刻在青銅器上,這叫做“銘文”。這種“書”搬起來可不容易!大約在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也有把文字刻在石頭上的習慣。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裏,還存放著十個大石鼓,每個象普通圓桌那麼大,每個石鼓上都刻有一首四言詩,記敘了秦王遊山打獵的情形,這就是著名的石鼓文。
其實,刻在甲骨、青銅、石頭上的,嚴格地說,隻能是一種文字的直接記載方法,真正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書籍的,就要數“竹簡”了。我國有句成語“學富五車”,說的是戰國時期一個叫惠施的人,出門旅行總要帶五大車書。其實這五車書,全是大捆大捆的竹簡,按字數計算,隻相當於現在初中生的七、八本書!竹子畢竟還是太笨重,過了一千年左右,人們開始在一種綢子上寫字,這就是“帛書”。帛書輕是輕了,可是太昂貴。在漢代,一匹寬二尺二寸,長四十尺的綢子,相當於七百二十斤大米的代價呢!
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終於為書籍的大發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在我國的造紙術還沒有傳到世界各國之前,歐洲人是用羊皮當紙寫字的,釘在一起就叫“羊皮書”。
直到我國唐代發明了雕版印刷,以後又發展成活字印刷,書在這時才真正插上翅膀飛翔起來!現在,我國書的印刷,也還是從這種古代的基本方法演變過來的。
隨著書籍越來越多,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一位科學家作了一個統計,象美國著名的科學雜誌《物理評論》的篇幅,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頭15年的速度增長的話,到二十一世紀這個雜誌的重量就要超過地球的重量。那麼,有沒有簡捷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現在現代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可以形成微型的知識庫,在針尖那麼大小的矽片上,可以裝入一部二十四卷本的《大英百科全書》。國外已經有人辦起了手提式微型圖書館,一隻皮箱可以容納十萬到三十萬冊圖書資料。
可以想象,在將來的某一天,你無論到哪裏,都可以隨意讀到各種書籍,因為圖書館的浩瀚藏書就在你的身邊。
摘自《古今中外》風靡世界的八大華夏古籍《三字經》第一部英譯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於1989年10月向世界各國發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作兒童道德叢書之一。《道德經》在美國已成為研究東方倫理思想的必修課,宗教界人士對它也有濃厚的興趣。《菜根譚》被日本人奉為集儒、道、佛教精神思想為一體的經典佳作。《紅樓夢》有日、英、法、德、意、荷蘭、羅馬尼亞等種譯文,不少國家對《紅樓夢》的研究和探討日益深入。以《三國誌》為題材的漫畫在日本備受青睞。日本人認為,仔細閱讀《三國》,能給人以生活的啟迪。《孫子兵法》被世界各國的企業家視為指導現代社會經濟管理、經營戰略的重要準則。《周易》17世紀傳入歐洲,著名的計算機二進製就是根據《周易》發明的。《唐詩》近年風靡世界。西方研究唐詩的專著目前已逾百種。
中國曆史文化書四十種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國人應該讀一讀有關中國曆史文化的四十種書,以便得到基本常識:
《詩經》、《楚辭》、《李太白詩集》、《杜工部詩集》、《白香山詩集》、《韓昌黎文集》、《宋元戲曲史》、《水滸》、《紅樓夢》、《魯迅雜感選集》(以上十種為文學方麵著作)。
《左傳》、《史記》、《史通》、《徐霞客遊記》、《廿二史劄記》、《帝王春秋》(以上六種為史學方麵著作)。
《論語》、《墨子》、《孫子》、《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論衡》、《金剛經》(或《六祖壇經》)、《化書》、《李氏焚書》(或《續焚書》)、《明夷待訪錄》、《讀四書大全說》、《四存編》(或《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太平天國文選》、《天演論》、《清代學術概論》、《孫中山選集》、《五四運動文選》(以上二十種為哲學思想方麵專著)。
《夢溪筆談》、《農書》、《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以上四種為科學方麵著作)。
摘自《古今中外》我國的第一部書第一部詞典是《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