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黨史珍聞(10)(2 / 3)

光緒為何叫慈禧“親爸爸”

光緒皇帝稱呼慈禧太後為“親爸爸”是事實。這種稱呼既不是藝術虛構,也不是滿族的風俗習慣。那拉氏於1861年通過“辛酉政變”,在清末的同治、光緒年間,其尊一直在皇帝之上,實際上居於太上皇的地位。在中國封建曆史上,太上皇的高位,隻有皇帝的父親才能享有。慈禧既然自居太上皇的尊位,便喜歡以男子的稱呼來叫她,以顯示她的高貴尊威,這當然沒有比皇帝叫她“爸爸”更合適了。

另外,光緒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慈禧說過:“光緒皇帝的父親就是醇王。他的母親,是我的妹妹。我妹妹的兒子,就跟我親生的一樣。”因此,繼承皇位後的載氵恬,對處於太上皇高位的那拉氏,還要在“爸爸”之稱前麵加上“親”字,以掩非親之嫌也。在宮廷裏居住過二年的德齡女士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皇帝及餘等皆呼太後以男稱……光緒皇帝每次向太後請安時都要說:‘親爸爸吉祥!”麒麟童藝名的由來麒麟童是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的藝名,這個名字在解放前譽滿大江南北,幾乎家喻戶曉。麒派成為京劇須生的一個著名的流派。

問周信芳為什麼要取這個藝名,他說:

那是在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我當時才11歲,第一次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我是7歲開始登台唱戲的,原來藝名叫“七齡童”。在上海演出的第一夜,前台管事照例要貼海報寫戲目,他們就請一位會書法的老先生來寫海報。那位老先生是北京人。在北京話裏,“七齡”和“麒麟”發音差不多,他以為我的藝名叫“麒麟童”,就大筆一揮寫好海報貼出去了。當時後台正忙著準備開鑼,也沒有人注意更正。第二天,《申報》和《時報》上都登出“麒麟童”昨夜在丹桂第一台演出的消息,戲院老板和班主才知道海報上的名字寫錯了。

就重寫了“七齡童”的海報貼出去。可是到晚上開鑼時候,有不少觀眾到了戲院門口卻不肯進來,都說是特地趕來看“麒麟童”的戲,怎麼變成“七齡童”演出呢?這麼一來,隻得將錯就錯,從此我的藝名改為“麒麟童”了。戲院老板和班主都說這藝名改得好,班主還特地帶著我到那位老先生家點大紅蠟燭叩頭,感謝他無意中給我取了這個藝名。這就是“麒麟童”藝名的來曆。

章太炎大鬧總統府

1914年1月7日清晨,寒風刺骨。人們卷縮在家不願出門。而章太炎卻手搖一把羽毛扇,把袁世凱先前授予他的勳章作為扇墜招搖著,獨自一人來到總統府的接待室,聲稱要見袁世凱。

那是1912年,大總統袁世凱禮聘章太炎為總統府高等顧問。章太炎躊躇滿誌地進了北京,目睹的卻是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同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借款”等醜惡行徑,這使他對袁世凱所抱的幻想破滅了,章太炎曾不甘心地借袁世凱頒授他“締造民國”二等勳章的機會,勸袁世凱懸崖勒馬,但毫無用處。自此,章太炎堅定了反袁的決心。

黃興、孫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之後,章太炎決心效法戰國時魏使唐雎與秦王抗爭的故事,與袁世凱周旋。他自題:“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先爭五步看。”北京新建立的共和黨請章太炎主持黨務。袁世凱對他大加防範,以保護為名,派巡警監視限製章太炎自由行動。章太炎鬱悶之極,無從排遣,每日與友飲酒。以花生米佐酒時,章太炎必去花生蒂,大呼“殺了袁世凱的頭矣”;或在幾案上遍書袁世凱三字,以手擊案;或在紙上書“袁賊”兩字,焚而埋之,大呼“袁賊燒死矣”,用以發泄心中的憤懣。他揚言要仿效明初方孝孺,披麻戴孝,痛哭於市。袁世凱聞訊大驚,怕真的將章太炎逼瘋,無法向國人交代,於是撤除了門禁,然而仍處處監視章太炎的行動。一次,章太炎乘馬車前往弟子錢玄同寓所,一路上警察便衣簇擁於前後左右、不離須臾,章太炎大為惱火。他致書副總統黎元洪:“炳麟羈滯幽都,飽食終日,進不能為民請命,負此國家;退不能闡揚文化,慚於後進。桓相迫,惟冒死而行,三五日當大去……”完全是絕命的口氣。黎元洪得信後,馬上致書章太炎,要他等待三日,由黎促袁世凱答應章太炎設弘文館講學的要求。然而,三天過去了,毫不見動靜,章太炎決定親自見袁世凱。就這樣1月7日晨,章太炎搖著羽扇到了總統府。

袁世凱一聽章太炎找上門來,當然不想自找沒趣,派梁士詒等人出麵與章太炎周旋。麵對這些袁世凱的走卒,章太炎一一給予冷嘲熱諷,罵得這些人一個個灰溜溜地逃走。從清早一直到傍晚,袁世凱硬是不露麵。章太炎等得不耐煩,便瘋言瘋語起來,破口大罵袁世凱包藏禍心。幾個衛士上前阻止,章太炎順手拿起茶碗向衛兵擲去,隨後又把接待室中所有器皿砸個精光,並揚言要把鋪蓋帶到這來過夜,一直等到袁世凱接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