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黨史珍聞(7)(3 / 3)

我說:‘江麵上的軍艦是英國軍艦,我們把英國軍艦打傷了,上麵來查情況哩。’陶勇同誌怒氣衝衝地說:‘有什麼好查的!

我最好的團長鄧若波給他們打死了!’“於是,我和陶勇訂好了‘攻守同盟’,不論誰問,都說是英國人先開的炮。後來事情越鬧越大,我們就更不能改口了。”

五卅運動中首先動搖的是哪些人

五卅運動在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提出的取消領事裁判權、懲凶、賠償、英日軍從上海永遠撤走等條件沒有實現的情況下,工人停止了罷工。造成這種結局,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先後動搖、退出的結果。

五卅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中央立即組成了行動委員會來專門領導這個鬥爭,並立即成立了上海總工會。由總工會帶頭,聯合了上海學生聯合會、上海各馬路商界聯合會(以小資本家為主的組織),要求主要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上海總商會發動總罷市。在廣大群眾的正義責難和反帝怒潮的影響下,上海總商會也讚成罷市,並簽署了總罷市的命令。於是,轟轟烈烈的三罷運動於6月1日在上海發動起來。當上海總工會號召成立上海反帝運動的領導機關——工商學聯合會時,上海總商會卻拒絕參加,這說明在反帝問題上大資產階級是最早的動搖者。

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成立後,提出了向帝國主義交涉的“取消領事裁判權”、“懲凶”等17項條件,表現了中國人民堅持反帝鬥爭的大無畏精神。英、日、美帝國主義麵對日益高漲的反帝怒潮,采取了分化反帝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司法調查”、“關稅會議”和停止借款、通彙、運輸、電力供應等手段,對資產階級進行威脅利誘。這樣,與帝國主義有深刻聯係的大資產階級決定退出運動。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先是提出“單獨對英”、“縮小範圍”的口號,並提出13條主張妥協的談判條款;接著又提出“罷市一天,中國商人損失30萬元,罷市無益”的說法來引誘商人退出鬥爭。在總商會指使下,各商店於6月23日重新開市。這樣,民族資產階級終於也退出反帝統一戰線。接著,總商會又以停發罷工救濟費的辦法來挾製工人複工(各地罷工捐款由總商會經營)。帝國主義也同時指使奉係軍閥以封閉工會、通輯工人領袖的辦法來對廣大工人進行威逼。加之,學生因暑期到來,紛紛離校。

這樣,隻剩下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於是,中國共產黨不得不改變鬥爭策略,為保存力量,在帝國主義應允承認工會合法權利、增加工資、撫恤死傷工人、學生等條件下,總工會決定先後複工。上海反帝鬥爭暫時告一段落。

五卅運動的鬥爭實踐證明:

大資產階級是帝國主義的幫凶;民族資產階級是軟弱的動搖的階級,富於妥協性;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同盟軍;隻有無產階級始終站在鬥爭的第一線,革命最堅決、最徹底,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曆次黨章中的一些新規定

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黨員必須繳納黨費。

1923年6月黨的三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發展黨員必須有預備期。

1925年1月黨的四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規定支部為黨基層單位,凡有黨員3人均得成立支部。

1927年6月黨的五大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黨章,第一次規定民主集中製為黨的指導原則,並首次規定入黨者的年齡必須在18歲以上。

1945年4-6月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首次把黨的性質寫進黨章:首次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

1956年9月黨的八大通過黨章,首次把“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寫進黨章;首次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寫入黨章。

1969年4月黨的九大通過的黨章,把林彪作為黨的主席的接班人寫進黨章,這在國際共運史上是第一次。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通過黨章,首次將入黨誓詞載入黨章,還規定黨中央不設主席隻設總書記;在中央和省一級設立黨的顧問委員會。

到目前為止,我黨一共製定過11個黨章。

鄧小平第一次提出的七個觀點

1977年6月,第一次提出:“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人才。”1978年12月,第一次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1979年4月,第一次提出:“可劃出一塊地方來,叫做‘特區’。”1980年8月,鄧小平在接見意大利記者時第一次提出“開放”這個政治名詞。

1982年9月,鄧小平會見原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第一次提出“一國兩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