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公立學校之外,還有私立學校,從孔子辦私學開始,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的範圍。春秋戰國時私人收徒講學,著書立說,周遊列國,互相辯難,出現了不少學術中心,基本上屬於遊學集團,也有由諸侯和各國權臣舉辦的,如齊國的稷下學宮,戰國四君子的成千的食客以及呂不韋的學術集團等。
後來又出現了社學、義學、私塾等,宋、元、明、清時又出現了書院。這些基本上屬於私立學校,但書院有時屬於官辦或官督民辦。書院有的是探討一些比較高深的學問,“以道義相切磨”,歲同“進到聖賢之域”,培養學生為聖賢,有點類似我們的研究生院;有的則是為科舉作準備,或隻有普及知識的性質。在私學中還有一個家學係統,包括族學。我國古代也有豐富的辦家學、教育子女的經驗,比如《顏氏家訓》之類。另外還有各種專科院校,比如學軍事的,孫臏、龐涓拜鬼穀子為老師,這大概是辦在深山老林中的私人將官學校;後來有人投奔少林寺、五台山投師學藝,和尚廟也變成了學校,除了傳授佛教經典、唯心主義哲學之外,還傳授護身的本領。學醫的去找名醫為師,學書法、繪畫的去找此類專家。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學校,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對人才的素質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學內容也有很大區別。
一些教育家概括了古今中外的教育,認為這些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昨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和明天的教育。昨天的教育其核心是:過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傳授給下一代,讓下一代象老一代那樣去學習、思考和生活。這種主張應該一分為二,學習人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說是正確的,人們的學習一般從此開始;但後一句話就值得研究,讓人們都要以前人為榜樣,向前人看齊,用過去的思想要求後一代,不許學生超過前人,不許越雷池一步。這是一種保守主義的教育。我國古代儒家的教育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它要求學生法先王,不允許法後王,要求學生以前代的聖人、賢人為榜樣,以孔子為先師;學習的內容也是前人的經典著作,即四書、五經之類。總之是要求學生向後看,不準向前看,學生應象《封神演義》中的申公豹那樣,眼睛隻能長在腦勺後麵。學生對前人的經典隻能背誦、模仿,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發揮,直到明清的科舉還是這樣要求。其結果是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中國長期落後。
今天教育思想認為:過去再好的一切隻能說明過去,我們卻應麵對現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於前輩的現實,因此培養出來的人就要能適應這種現實的要求。尤其是到了現代,培養出來的人要適應工業化社會的要求,要把現代化工業的概念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教育方麵,如工業要求統一、大型化、程序化、係列化,重視時間,學校工作也應走向統一、大型、集中、標準化,要有時間概念、競爭意識等,這就是歐美和我們目前的教育。這種教育也不排斥吸收過去一切好的東西,但吸收的目的是為了創新,是為了培養適應工業化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
明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是未來的事業,人們是為未來而奮鬥。我們要為未來事業培養人才。人的質量比人的數量更重要,開發人腦資源比開發物質資源更重要。因此它主張,把教育由傳授知識改為開發智力。關鍵是培養現代化的人,既有現代化知識、技術,又有現代觀念的人。這種人要有開拓精神、創新精神、犧牲精神。對這種人,要研究給他什麼知識對他一生最有價值。在學習階段,讓他們學習什麼東西,用什麼方式學習,都不能固守過去的傳統。還應逐步打破學習——工作兩階段論。
學習將和工作交叉進行,出現回歸教育,學習將成為終身的教育,社會將成為真正的大課堂。這是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探討的問題,我們的成人教育,電大、業大、職工教育等有點這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