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認為自己應該放棄這條路,他轉身走向了金融界,並且希望通過金融業重新開始,建立自己的聲譽。
同時,亞當斯在對1787年到1821年的英國曆史進行研究,發現英國政府本身進行的限製是極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應該讓經濟自由發展,這樣才能避免通貨膨脹的危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在當時,英國銀行和財政人員都有這些認知,也都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
亞當斯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如果不發表,那麼一切就是白費心思。他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也希望自己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成功地進入商界。
但是,亞當斯發表這篇文章的同時,又擔心文章中的內容會遭到商人或者銀行家的指責和報複。因為,他們畢竟沒有學者那種態度,而是更關注自己的金錢和利益。
亞當斯對於這篇文章的態度非常謹慎,他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以後,才決定發表這篇論文。文章的內容是對1816年英國金融危機進行的評價以及原因分析。
亞當斯還寫了另外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對1797年到1821年之間英國政府所實行的限製型銀行政策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和原因分析,並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
亞當斯將這兩篇文章都寄給了《北美洲人》,希望《北美洲人》可以采用這兩篇文章。
亞當斯十分害怕最後的結果,他不知道編輯是否會采用這兩篇論文,他也擔心最後被退稿。他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著對方的回複。
時間一天天逼近,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亞當斯的文章被雜誌采用了,而且是兩篇都被采用了。這是對亞當斯非常大的肯定,也讓他興奮了很長時間。
這件事讓亞當斯的信心倍增,也讓他感到自己有了一定的文學水平和修養。這樣的興奮程度,不亞於剛剛獲得一筆巨額收入。同時,也使亞當斯在媒體界闖出了自己的天地。
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亞當斯已經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美國的革命已經結束,國內呈現一片和諧的景象。這裏的一切都向世人昭示,美國已經強大起來。美國的迅速發展,讓所有的美國人都感覺到希望和未來。
亞當斯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他所受的教育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這時應該開始新的旅程。亞當斯需要真正背上自己的行囊,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前進和努力。
在1868年,亞當斯再一次來到了羅馬,這一次他是和米爾尼斯·加斯凱爾同行的。他在羅馬進行了漫長的旅行,再次回到自己之前所坐的教堂前的台階,感受這裏的一切。在他看來,這樣的行為都已經成為了自己的習慣。
這一次羅馬之行,也讓亞當斯真實地感受到,自己這幾年並沒有增長多少知識,幾乎還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他沒有感覺到自己更加成熟,也不認為自己的見識有所增長,一切還是原來的狀態。
羅馬之行結束之後,亞當斯依然回到了倫敦,這是他在倫敦待的最後一段時間。他並沒有感覺到變化,他也很喜歡自己在倫敦度過的這些歲月。
對於英國,亞當斯已經非常熟悉了,他已經適應了這裏的一切,適應了這裏的生活、工作環境以及其他所有的英國文化和思想。
亞當斯享受這裏的一切,喜歡和英國人一樣發出狂躁的怒吼,也喜歡自己一個人去鄉野旅行,更喜歡和朋友們在一起。可是,這裏的一切即將結束,亞當斯要踏上回國的路。
亞當斯跟隨父親回到了利物浦,他們要在這裏踏上回美國的輪船。亞當斯有些傷感,一切都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的內心已經完全被離別占據了。亞當斯回想自己在英國的生活,回想自己的一切,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英國所吸引,並且接受了英國的思想和文化。
剛來英國時的擔憂沒有了,有的是自己對英國的留戀和不舍,但是,亞當斯必須回國了。他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了全部的英國教育。這也是他在英國所待的七年中最不舍的時刻。
“亨利·亞當斯的教育啟示”
社會在飛快發展,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變化,父母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各種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這樣能夠激發自身的潛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獨立探索的精神,讓學習充滿快樂,讓自己的知識底蘊也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