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正反句和反正句是比較少見的。並且這兩種類型的句子也是有條件的。即基事和遞事在意義上是相對或相反的。但從總體上仍可看出他們的語義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例如:
(49)說著,她便帶領胡雪岩一間屋子、一間屋子去看;不但上房布置得井井有條,連下房也不疏忽,應有盡有。(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岩》)
(50)看她學唱東鄉調的樣子,不但古應春忍俊不禁,連下人都掩著嘴笑了。(高陽《紅頂商人胡雪岩》)
例(49)基事“上房”與遞事“下房”相對的,基事的行為結果“井井有條”與遞事的行為結果“應有盡有”相對,由此構成語義一致的遞進。例(50)基事“古應春”與遞事“下人”相對,基事行為“忍俊不禁”與遞事行為“都掩著嘴笑”相應,由此構成語義一致的遞進。
四、“連X也Y,何況A”
4.1該格式的語法意義《現代漢語虛詞例釋》解釋說此格式為“由深而淺”式。舉例如:
(1)連北京都下雪了,何況沈陽!
(2)連兒子都嫌自己多餘,何況別人?(《我是你爸爸》)
(3)玉梅妹啊!倘若我能到你的床沿,看一看你的病狀,握一握你那病而瘦削的手,吻一吻你那病而顫動的唇,並且向你大哭一場,然後才離開你,才離開此地,則我的憾恨也許可以減少萬分之一!但是,我現在離開你,連你的麵都不能一見,何況接吻,握手,大哭……唉!(《少年漂泊者》)
例(1)基事“北京下雪”遞事“沈陽下雪”,根據常識知識“沈陽”的氣溫當比北京低。由此用“連,何況”連接構成由深而淺的遞進。例(2)基事“兒子都嫌自己多餘”,遞事“別人[嫌自己多餘”,根據常識知道親生兒子要比別人要親要靠得住。用“連,何況”連接構成由深而淺的遞進。例(3)基事“連你的麵都不能一見”,遞事“接吻,握手,大哭”,根據常識知道人與人的接觸要當麵進行。用“連,何況”連接構成由深而淺的遞進。
這裏的格式意義也可以分出兩種類型:比較式反逼遞進和極端式反逼遞進兩種。
1、比較式反逼遞進比較式遞進是指在人們的認知中“連”後的成分X在某種性質中包含了Y,這裏也就是講,X是這一性質範圍成員的高一級成員,A是比X低一級的成員。肯定或否定前者等於肯定或否定後者。例如上麵的例(1)比北京更靠南方的還有很多城市,如“天津、南京、上海”等,可見“北京”隻是相對比“沈陽”下雪的可能性要小而已。例(2)中“兒子”可以看作是自己親近的人,和自己親近的人還有“妻子,父母”等。隻是和“別人”比較起來“兒子”相對來講比較親近,可見他也不是極性成員。
2、極端式反逼遞進極端式遞進是指在人們的認知中“連”後的成分X一定是某一性質的極性成員。極性成員具有的特點或不具有某種特點,非極性成員更應該如此。例如:
(4)我連皇帝都不怕,何況你?
(5)他連大風浪都不怕,何況小風浪?
例(4)人物重要程度:“皇帝>你[普通人]”,不怕皇帝就隱含了不怕“你”,用“連,何況”連接構成反逼式遞進。例(5)風浪的嚴重程度:“大風浪>小風浪”,不怕大風浪就隱含了不怕小風浪,用“連,何況”連接構成反逼式遞進。
可見,“連”字並非僅僅是極性成員的標記。
4.2“連-也…,何況…”和“尚且…,何況…”比較
1、出現的語體不同據我們考察,此格式出現在書麵語言中比較少,大多出現在口語當中。而和此格式有聯泵係的“尚且…,何況…”句式則書麵語較強。
2、表達的語法意義不同“尚且…,何況…”是由高到低反逼而進。實際上“連-也…,何況…”和“尚且…,何況…”基本上是相同的,也是由高到低反逼而進。隻是“連”字句有強調最高極限的意思。“尚且”隻是程度比後麵的高而已。所以他們的程度是不同的。這一點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指出來了。試比較下麵兩個句子:
(6)兒子尚且嫌自己多餘何況別人?
(7)連兒子都嫌自己多餘何況別人?(《我是你爸爸》)
例(6)也可以換為“妻子都嫌自己多餘”等等,但是例(7)在說話人看來,“兒子”是最親近的,所以是極限。因此用連字強調了這個極限。
這說明了兩種格式中的X都比A程度低,隻是用了“連”表示極限,比X更低的沒有了,而用“尚且”隻表示X小於A,沒有強調極限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