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 數量 比例
複句 49 46%
句群 58 54%
“何況”一詞有時卻是用來表示急轉語氣,緊逼一步,常用在反問句裏,表示逼進一層的意思,即表示甲事已是如此,乙事當然更是如此,“況且”沒有這樣的功能。如果“況且”出現這樣的句子一定是錯用了“何況”和“況且”。例如:
(16)北京都下雪了,何況哈爾濱?
(17)上海的變化大啊,幾天就是一個樣,何況幾年?
(18)一個人對於一棵花,還不能太殘酷了,何況是對付一個人呢?(《美人恩》)
(19)普通人聞著秋蟲的叫鳴,都要不禁發生悲秋的心思,何況我是人世間的被欺侮者呢?(《少年漂泊者》)
“何況”的這種用法,相當於口語裏的“甭說、甭提,更不必說,自不用說”等,但“甭說、甭提、更不必說、自不用說”等沒有反問的語氣。如:
(20)見麵尚且怕,更不必說敢有托付了。(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
(21)王平都害怕這個事情,更甭提小三了。
(22)他們同聲地惋惜婦女運動太落後;因為縣城裏女學生不多,而且大都未成年,女工是沒有的,家庭婦女則受過教育的太太們尚且不大肯出來,餘者自不用說。(茅盾《蝕》)
(23)縣長都騎自行車來,甭提其他人了。
4、“何況”除了上述的語法意義之外,還表達甲乙兩個意思進行比較,以反問的語氣突出乙。“況且”就沒有這種語法意義。例如:
(24)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
(25)某球隊連衝出亞洲都很困難,何況走向世界呢!
(26)然而未莊老例,隻有趙太爺、錢太爺和秀才大爺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數,何況是阿Q。
例(24)是針對“沒有工夫”這一點來說,“談天”的功夫比較容易找,“讀書和散步”的功夫就更難找了,既然連比較容易的“談天”都“沒功夫”,自然更“沒功夫”“讀書和散步”了,從而突出後者更加做不到。例(25)針對“困難”這一點來說,“衝出亞洲”都很困難,“走向世界”就更加困難了。例(26)可類推。
5、“何況”還能和“尚且”搭配使用,“尚且”有讓步的意思,再用“何況”把意思推進一步。“況且”不能和其他詞語搭配。
5.3順遞“尚且”句和反遞“尚且”句沒有“尚且”出現,隻有“何況”出現的句子一定是遞進句。因為“何況”後麵的部分往往是一個和前麵小句裏某個詞語相比較的詞語,比較的結果是程度更深了一層。但是沒有“何況”出現,隻有“尚且”出現的句子並不一定是遞進句。因為“尚且”隻提出某種事實作為議論的基點,後小句強調的是更進一層的意思才是遞進,否則在意義上沒有進層,或者相反意義的就不能看作是遞進,而是其他關係。如:
(27)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麼多,自己倒反這麼少,這是怎樣的大失體麵的事嗬!(魯迅《阿Q正傳》)
(28)這麼大的石頭,大人們尚且搬不動,他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反倒搬動了。
“反倒”之類的詞語是強調前後小句意思對立的詞語。“反倒”之類前麵可以加“卻”,也可以直接把“反倒”之類改為“卻”。
關於這類句子過去的觀點有兩種:一是認為遞進句(陳昌來,2000:277),因為遞進句包含“尚且……反而”二是認為非遞進句(邢福義,2001:236)。認為這類句子的構成基礎是轉折關係,表達的意思和“尚且……何況”義正好相反。遞進句最基本的是後一小句是前一小句的更進一層的意思,如果沒有這種意思應該是非遞進句。我們認為屬於遞進範疇的次範疇——反遞範疇的一種句式。反遞句式的特點是前麵的基事引出一種否定的意思,後麵用“反倒、卻”從肯定方麵把意思推進一層,完全和反遞句式是一致的。試比較上麵的兩個句子如果改為:
(27’)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麼多,自己倒反這麼少,這是怎樣的大失體麵的事嗬!(魯迅《阿Q正傳》)
(28’)這麼大的石頭,大人們尚且搬不動,他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反倒搬動了。
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是反遞範疇,是屬於有比較的反遞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