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特殊遞進句研究(上)(3)(3 / 3)

與“不但不B+反而C”搭配相近的還有一些缺損組合“不但不B+C”。這是跳過了“反而”的語義標記而直接進入語義的搭配從而建構自己腦海中的文本世界。因為缺損(default)組合與非缺損組合之間存在著一種共依關係:即缺損組合中AB兩小句的語義組合更為偏轉,僅依賴“不但不”而不提供強調的“反而”,所以就可以構成一種比較輕空的小句連接。如:

(11)c.整五點半,敲門。a.其實老李十分鍾以前就到了,可是在胡同裏轉了兩三個圈,d1.他要是相信恪守時刻有益處,b1.他便不但不來遲,b2.也不早到,d2.這才徹底。(老舍,《老舍文集·第二卷·離婚:P164》)

例(11)很有特點:1)客觀現實c再現在上一句;2)主觀認識d1出現在預期b1前d2在預期b2後;3)有缺損:“b不但不來遲,c也不早到”不能還原為人們經驗中的“b不但不來遲,c反而早到”;4)用“不但不B,還不C”形式實現預期b與結果d的分裂,將客觀現實c前移以符合人們的“預期+結果+評價”常規認知。這表明,反遞句式中的形式標記可以完整組合,也能缺損組合,其條件是——符合以語義為基礎的語用需要。這同時也表明了反遞範疇框架內的反遞標記的強大可容性。

因此,反遞範疇的實現有賴於兩方麵的因素:1)語義的反向遞進;2)是形式標記的連接。受信者根據傳信者提供的形式標記和小句間的語義差來解讀遞進範疇轄域內的次範疇反遞範疇。

四、反遞句式的曆史演變

4.1“但”、“不但”與“不但不”發展曆程從曆史的角度看,反遞句存在時間長但反遞的形式標記存在時間不太長,根據我們手裏掌握的材料,有反遞意義的小句連接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了,但典型的形式標記“不但不A,反而B”出現卻很晚。這裏麵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但”用作連詞的時間不太長,根據《辭源》的語料是見於曹魏時代。猶言“隻是”。《文選·三國·魏碑·魏文帝·與吳質書》:“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辭源》1988:104),其實不僅“但”是如此,就是“不但”也至少在魏晉時代就有了。如:

(1)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不但在天:不隻是取決於天。)

到了晉代“不但不”連在一起的時候就多起來。如:

(2)……子魚不但不能諧廬陵、鄱陽,近自海有上繚壁,有五六千家相結聚作宗伍,惟輸租布於郡耳,發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魚亦睹視之而已。”策拊掌大笑,【仍】乃有兼並之誌矣。頃之,遂定豫章。(《裴注三國誌·卷四十九·吳書四》)

(3)邊豎構逆,以成紛梗,其所由來,非一朝也。昔皇始以移防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複除。(《魏書·卷十八》)

爾後“不但不”後麵跟“亦”構成“不但不A,亦B”句式。如:

(4)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吾將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壞大謀!汝尚如此,況於眾乎!”堅之將入寇也,融又切切諫曰:“陛下聽信鮮卑、羌虜諂諛之言,采納良家少年利口之說,臣恐非但無成,亦大事去矣。……”(《晉書·卷一百十四》)

(5)後世之鍾,非特不分大小,又混為一器,複於樂架編鍾、編磬之外,設鍾十二,配十二辰,皆非是。(《宋史·卷一百二十九》)

其後,特別是到了清代,反遞句式大量產生,形式標記也豐富起來。如:

(6)誰想那女子不但不在這些閑話上留心,就連公子那裏磕頭禮拜,他也不曾在意。(《兒女英雄傳》第六回)

(7)因此大家不但不笑他,轉都愛他敬他。雖是兩家合成一家,倒過得一團和氣。(《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

4.2“而”、“反而”的發展曆程“而”作為連詞在先秦就有了。如:

(8)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孟子·離婁下》而:但是/卻)

(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而:但是/卻)(見《辭源(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7第1版,P: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