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反遞範疇中的反遞句式語義上豐富多彩,形式標記也多種多樣,因此反遞形式是語法化以後語義積澱結果的標記,也體現了反遞範疇框架內句式擴張的現象。
3.3反遞句式的認知背景反遞句式涉及到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其背景依賴,前景判斷,結果評價等都與獨立性象似動因或稱分離性動因(separateness motivation)相關。因為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一個獨立的命題,一個簡縮的句子則不大可能如此(Haiman,1983),即獨立的事件傾向於編碼為獨立的小句。那麼反遞句式就是一個獨立的句子,而前提、預期、現實、認識或結果則可以是相對獨立的小句,也可以是獨立的句子成分。句子與相對獨立小句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反遞的複句,眾多有相同或相近形式標記、有相近的語義結構的這些複句就形成了反遞範疇。如:
(9)a完全是因為過於珍惜優勢兵器的威力而沒有這樣做,b結果你們的炮兵不但沒有摧毀我方任何重要的目標,而且c成了你們防守的沉重負擔。(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例(9)中的舊信息是a,新信息是b和c。從小句的語義上看,a是因,b是果,c是評述。因此,整個句子是由“已知-未知-評價”三部分構成,關係緊密的小句b、c是在一起的,而a則因關係不如b與c緊密而自成一體,此句也可以調整為:
(9’)b你們的炮兵之所以不但沒有摧毀我方任何重要的目標,而且c成了你們防守的沉重負擔,a完全是因為你們過於珍惜優勢兵器的威力而采取這樣的做法。
調整後的例(9)’也符合原則:1)在一段話語裏,舊信息先出現,新信息後出現。2)緊密相關的觀念傾向於被放在一起。3)說話人心目中最緊要的內容傾向於首先要表達出來。但戴浩一(1985)指出,其實1)和3)也是矛盾的,因為將最重要的信息提前經常會導致概念上密切相關的成分的分離,2)要求將它們放在一起,而3)要求將它們分開。其實1)是象似性的原則,因為話語成分的次序反映了所傳達的信息的時間順序。2)與3)都是象似性的。因為話語成分的次序反映的是說話人心中觀念的重要性的次序。問題是,新信息一般都是說話人心目中最想要表達的,而舊信息自然不是最緊要的信息,故1)要求與3)要求相互衝突,其實這也比較容易理解,從動因相互競爭的角度看,由於動因的競爭,在反遞句式中,客觀條件往往出現在開頭或是另一句子中,焦點作為要強調的重點往往是在句末,在反遞句中則是凸顯的評價。因為本來作為主觀預期與客觀結果的區別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在很多反遞句中,由於一些因素的避讓,即客觀的條件與結果隱含在主觀的預期與評價中,四個環節已經濃縮為三個甚至兩個了。如:
(10)a.b.他不僅不後悔起用郎平,c.反而下大力錘煉她。d
例(10)b“後悔起用郎平”主觀預期,其中隱含著“起用了郎平”這一事實,c“下大力錘煉她”既是客觀現實,也是達到結果d(使她早日成才)的手段。
因為人類語言具有象似性,但又不能完全隻有象似性,如果那樣的話語言將顯得十分累贅,這就需要非象似的一麵來中和,於是基於人類大腦機製的如經濟原則、概括原則、聯想原則等也同時在語言中起作用。即語言裏的非象似特性大多是由象似原則和經濟原則相互競爭所導致的——象似複製原型,經濟最大限度地調動背景與各種知識參與交際。這些原則都要在更大的原則下競爭與避讓——準確原則與經濟原則是調控這些原則的更高層次的原則。經濟原則的要求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象似性的減損。在語言裏,外在附加標記的使用也會減損象似特性,而標記的使用最終也是由經濟原則的要求所促成的。
3.4認知原則的綜合作用從認知的角度看,文本世界(text world)的建構源於客觀世界的切分與傳遞。傳信者將自己認知的客觀世界切分為抽象的詞語後再通過一維的語序來安排信息傳遞的各種細節。受信者根據從所受信息出發,按照自己已掌握的信息,即百科知識、物質語境以及當時語境等等來建構(construct)自己的文本世界。一般說來,受信者能夠根據傳信者(message sender)提供的句法框架在頭腦中重新建構文本世界,把“不但不B+反而C”連接的小句還原為一個完整的事件或是完全體現出傳信者對主觀預期、客觀結果的評價。這是建構文本世界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