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遞進的有標記和無標記(6)(3 / 3)

(7)前天路過黃泥坡,黃泥坡上草成窩。草窩窩裏跑野兔,黃泥坡上多寂寞。/昨天路過黃泥坡,黃泥坡上人馬多。千軍萬馬齊開荒,梯田塊塊遍山坡。/今日路過黃泥坡,坡上姑娘唱山歌。合作社裏力量大,荒坡要變米糧坡。”(郭沫若周揚編《紅旗歌謠》)

例(3)是詞的程度差非常明顯:“公社<縣<省<天南海北”。是由小到大排列實現層遞。例(4)是短語層遞,是由主謂短語的NP比喻的程度差:“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由淺入深排列實現層遞。例(5)是小句層遞,是由四個小句逐步深入聚焦來縮小範圍形成程度差:“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園中的臘梅>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實現層遞。例(6)是句子層遞,是在三個假設複句“如果…,那…”框架中插入具有程度差的NP:“自己看<第二個人看<貼在牆上、油印、登報”。由少到多,影響由輕至重排序從而實現層遞。例(7)是段落層遞,由三個自然段組成,由時間推移引發的變化構成程度差:“前天[荒涼]<昨天[奮鬥]<今日[收獲]”按時間順序排列從而實現層遞。

這裏我們把層遞的構成成分叫做層遞項,可見層遞項是由詞、短語、小句、句子或段落構成的。

二、層遞項

2.1基本要求關於層遞的基本要求,陳望道(1932,2001)認為:“(一)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二)這些事物又有輕重大小等比例;(三)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程序。”張弓(1993)主張“第一有三層以上的事件(起碼三層);第二彼此事件成比例;第三比例有一定的等次”。這兩種觀點基本代表了對層遞形成條件的爭論。

層遞項至少兩項。關於層遞格要求“兩個以上的事物”或“三層以上的事件”,這裏的“事物、事件”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層遞項,層遞項是句法單位,而事物或事件可以是指層遞項,也可以是指構成層遞項的成分。如:

(1)醜聞傳開了,從公社到縣城,從縣城到地區,從地區到全省。

例(1)三個層遞項是四個事物:公社、縣城、地區、全省。可見,對事物事件的理解不同,就會對層遞項的數目多少規定不同。實際上要構成層遞序列至少要三項事物,這樣的級次差別才會有層遞的效果。但三項事物隻是用兩個層遞項來表達,這時層遞項最少也應該是兩項。可見關於層遞項的數目的規定至少兩項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多數還是三項以上的。

2.2級差層遞項要有等次性差別。陳望道認為層遞項之間有“輕重大小等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程序”。張弓先生認為層遞項之間“成比例”,而且“比例有一定等次”。這裏兩位先生都強調了層遞項構成要有“比例”的條件,但是陳先生要求比例要有一定的“程序”,張先生要求有一定的“等次”。“程序”和“等次”是不同的。劉小南解釋為“程序指的是事物之間的先後排列順序;“等次”指的是事物之間的等級次序。”我們認為把兩者的含義合而為一仍叫“等次”。具有等次性差別是層遞項的基本要求。如:

(2)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

(3)此刻她躺在秀林那寬闊溫暖的懷裏,埋在內心深處的那顆愛情的種子,象雨後春筍,很快地生根、發芽、拔節、抽枝。

例(2)層遞項之間是在範圍上由小到大:“平津<華北<中華民族”形成地域上麵積大小的程度差,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等級次序,按此排列也就構成了層遞。例(3)層遞項之間則反映了植物的生長的客觀過程,即時間變化形成的階段:“生根發芽拔節抽枝”即事物的發展過程。

由此層遞項的基本要求有三條:1)層遞項至少要兩項;2)層遞項在邏輯上應當有一定的等次性;3)層遞項之間要有一定的聯係。滿足了這些基本條件,層遞項在具體選擇時還是會受到一些限製的。

三、層遞項選擇的製約因素

3.1句法句法有強製性。層遞項往往在句法上具有一致性,它的一致性可以是結構相同,也可以是結構成分的性質相同,有時可以體現為有共同的成分或重複的詞語等等。如:

(1)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一月一月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種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長,一月一月地開花,一年一年地結果,一粒種變成一百粒,萬粒,千萬粒……(聖野《兩袋種子》)

(2)一九七六年十月。早晨,那是多麼好的一個早晨啊!曙光升起來了,朝霞升起來了,紅日升起來了!(徐剛《曙光升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