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遞進的有標記和無標記(5)(2 / 3)

(22)這樣看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毛澤東《論持久戰》)

例(21)層遞依存鏈:“國<民<食”。由表及裏的排列構成一種依存關係從而實現認識領域內的遞進。例(22)層遞依存鏈:“奇觀<<壯舉<偉業”。按依存順序排列從而實現對抗戰認識的遞進。

2、頂真漢語中的頂真格式也可以表達遞進的意思。如:

(23)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童謠)

(24)沒有節調,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能在人們腦子裏將舊詩擠出,占了它的位置。(《魯迅書簡》)

(25)咱們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來得越多;老百姓來得越多,咱們的力量就越大;咱們的力量越大,往後做的事也就越多。(歐陽山《高乾大》)

例(23)是以詞頂詞“山、廟、老和尚”相頂。例(29)是短語頂短語“唱不來、記不住”相頂。例(30)是小句頂小句。漢語中的頂真格雖然重在形式上的環環相扣,上下兩句首尾蟬聯,但是很多頂真格在意義上是逐步深入的,這樣就和層遞相結合,表達遞進的意義。成為表達遞進的一種頂真格式。

3、對偶有時對偶也可以表達遞進意思。如:

(26)a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b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川青城山對聯)

(27)a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泥幹水盡。

b朝廷刮州府,州府刮縣,縣刮民,民窮國危。

例(26)從語義上看,句a:基事A1為“一生二”,遞事B1基事A2為“二生三”,遞事B2為“三生萬物”;句b:基事A1為“地法天”,遞事B1基事A2為“天法道”,遞事B2為“道法自然”。句1與句2屬於對偶。例(27)從語義上看。句子a:基事A1為“大魚吃小魚”,遞事B1基事A2為“小魚吃蝦”,基事A3遞事B2為“蝦吃泥”,遞事B3為“泥幹水盡”。句子b:基事A1為“朝廷刮州府”,遞事B1基事A2為“州府刮縣”,基事A3遞事B2為“縣刮民”,遞事B3為“民窮國危”,從形式上看句a與句b屬於對偶。這是兩個層遞結合構成的一個對偶辭格,也可以表達一種遞進意義。

3.5綜合此外還有采用綜合手段實現遞進關係。如:

(28)本單位職工不能上班時間內隨時到財務科報銷,是五十年代沒有,六十年代少見,七十年代發展,八十年代普及的新事物。(陳衝《會計今年四十七》)

(29)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鬱達夫《故都的秋》)

(30)哦!我一個血統純正的中國人。

哦!!我一個氣吞山河的中國軍人。

哦!!!我一個誌貫長空的中國飛行軍人。(李鬆濤《天職》)

(31)事情就是這樣,它來進攻,我們把它消滅了,它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的多,舒服的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毛澤東《關於重慶談判》)

例(28)時間序列:“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動作覆蓋麵:“沒有<少見<發展<普及”。二者綜合實現遞進。例(29)是通過變換補語的層級:“奇<有味<更像樣”來體現層遞的,同時也實現程度越來越深的遞進。例(30)是通過標點符號表達語氣越來越重,另外還有增加定語“中國人”“中國軍人”“中國飛行軍人”的手段。例(31)是通過補語和狀語的轉換,表達的事實上是數量上的逐漸增多。

四、語用手段

4.1補說通過插入語進行補說等方法。這又可分為:

1、用“不”詞語,看起來是否定,其實並不是否定,而是肯定或補充;它的作用在於突出重點。例如:

(1)他透過這高大的形象,看到了一部曆史。這部曆史包括了好幾十年的時間——不,豈止幾十年的時間?簡直是包括了好幾個偉大的曆史時代啊!(杜鵬程《延安人》)

(2)不是春天回來了嗎?北京城滿城都是鮮花!

不!比春天的花加倍繁華!(郭沫若《雙倍的春天》)

(3)她媽媽真叫骨瘦如柴,不,瘦得象蘆柴棒!(石言)

例(1)(2)(3)通過否定詞“不”來說明程度的不足,為下麵的遞進補充做鋪墊,所以前麵起到了基事的作用,而後麵是遞事。遞進的手段用“不”來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