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遞進範疇的語義係統(2)(1 / 3)

四、一致性和差異性

4.1一致性顯性遞進關係和隱性遞進關係具有一致性。邏輯語義基礎是遞進關係的,如果有遞進標記出現的話,這一種就呈現出了顯性遞進關係和隱性遞進關係的一致性。如果無遞進標記關聯詞語出現的,也沒有其他關係關聯詞語標誌的,就是屬於無標記遞進句,也屬於兩者關係的一致性。例如:

(1)環境保護,不光是環保部門有責任,各有關部門都有責任。(CCL語料庫.網絡版)

(2)不知它蒙蔽了多少群眾,使多少人上當受騙,輕則貽誤病情,重則造成傷殘或死亡。(CCL語料庫.網絡版)

例(1)通過“環保部門有責任”與“各有關部門都有責任”之間用“不光,都”連接表示責任的範圍大小,這與關聯詞語“不但,而且”的作用是一致的。顯性遞進與隱性遞進關係一致,也就是遞進範疇邏輯關係與語義關係的一致性。例(2)本身具有程度差的事件:“貽誤病情<造成傷殘或死亡”用“輕則”與“重則”連接從而使隱性遞進與顯性詞語表述之間一致,也屬於顯性與隱性遞進關係一致。

4.2差異性顯性遞進關係和隱性遞進關係的差異性是指具有顯性遞進關係的並不一定是隱性遞進關係的邏輯基礎,具有隱性遞進關係基礎的並不一定是顯性遞進關係,這從上麵所舉的例子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而且這種不一致在語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再如:

(3)她結了婚,生了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女孩兒。(CCL語料庫.網絡版)

(4)她不僅結了婚,而且生了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女孩兒。(CCL語料庫.網絡版)

例(3)“結了婚”、“生了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女孩兒”是隱性遞進關係,形式與邏輯語義關係不一致,這既可看作順承也可看作隱性的遞進。例(4)“結了婚”、“生了一個男孩兒和一個女孩兒”兩個事件之間用“不僅,而且”連接就直接排除了順承關係而凸顯了遞進關係,是顯性的遞進。

因此遞進關係既可以是邏輯語義有遞進且語言形式也出現表遞進的關聯詞語,表現出遞進句形式與語義的一致性,即顯性和隱性遞進關係的一致性,也可以是邏輯語義關係具備遞進條件但語言形式上不出現表遞進的關係詞語,表現出遞進關係隱性的一麵,這是遞進句形式與語義不一致的地方(因為還可以理解為順承之類)。

形式與語義的一致與不一致的存在,就體現出遞進句的一致性與差異性。

第二節客觀遞進和主觀遞進

一、語義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1.1語義的主觀性語義就其本質而言,不可能是客觀的。因為當語義標誌一個事物的時候,通常說的是以語音形象標誌著折射到人們腦際中的那些客觀事物,它並沒有和客觀實體發生直接聯係,從某種意義上,也不可能發生直接聯係,因為不通過人腦這個中介,人類口中的語音無法與本來意義上的客觀事物聯係,所以說,語義無疑具有主觀的性質,而且,就其本質而言,它也隻能是主觀的。

1.2語義的客觀性那麼語義的客觀性如何表現呢?詞的語音形象固然不能直接反映客觀事物,但是畢竟可以通過人腦來反映它,反過來觀察語義內容的性質的時候,就有一個語義的客觀性問題。因為這一部分內容畢竟是從客觀事物折射而來,不能不說其具有客觀的性質。有時,我們會看到語義中一些非常主觀化的內容,也會有客觀映射的影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語義具有主觀性是絕對的,然而語義的客觀性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事實上,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任何語義,不論其抽象度、主觀度有多高,其源於客觀折射、源於客觀事實是不能否認的,最終可能隻有一點區別,這就是語義所概括的內容與客觀事實有一個遠近問題,而沒有有無的問題。因此,語義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是同時存在的,對於我們來說,有一個它們之間正確關係的認識問題。

二、遞進範疇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2.1遞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遞進範疇是有客觀性和主觀性的。首先,從真實文本的角度看,“不但A,而且B”是典型的遞進範疇表現形式,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如:

(1)老王不但是市政協委員,而且還是省裏的政協委員。

(2)我們不但要求生存,而且要求發展。

例(1)的基事“是市政協委員”與遞事“是省裏的政協委員”相比,明顯要低一個等級,這種程度差距是客觀存在,這是遞進範疇的客觀性。例(2)的遞事“發展”與基事“生存”相比,“發展”明顯地在程度上要高於“生存”,這也是遞進範疇存在的客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