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遞進的含義和特征(2)(3 / 3)

由於有了提取和省略的現象,遞進體的句法功能就可以是句際的或句內的。

2、基點和遞進點及認知範疇遞進體一般充當的是複句,但是遞進體也可以是單句。由上麵的省略和提取我們就更加好理解單句內的遞進。在單句中的遞進體實際上已經不是我們說的基事和遞事了,而是另一組概念組成的:基點和遞進點。他們實際上是不完善的,必須要有共同的成分來支撐,才可以構成基事和遞事。

無論是單句內的遞進還是複句的遞進體在表達遞進時,總有兩項主要的成分在表達進層的意義。我們把基事的主要遞進焦點成分叫“基點”,把遞事中的主要遞進焦點成分叫“遞進點”。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基事、遞事和基點、遞進點明確地區別開來,使得分析更加細致、深入。

1.5基點和遞進點的構成和性質基點即遞進的起點,遞進點即遞進的目標點。

1、基點和遞進點的構成都是由詞或短語充當的。

基點遞進點詞性

例(13)幹部家屬名詞

例(14)驚險瀟灑形容詞

例(15)研究通過動詞

例(16)繼承發展動詞

例(17)可能已經副詞

例(18)壓抑窒息形容詞

例(19)內容好韻律美主謂結構:內容——韻律名詞

2、基點和遞進點的性質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基點和遞進點不僅在結構上是一致的,在詞性上也基本是一致的,即具有共同的性質。具有共同性質的基點和遞進點在意義上又是屬於同一語義場的:平級的或具有上下義關係的。

遞進的基點和遞進點與認知範疇的一致性。從以上對充當基點和遞進點的性質分析可以看出,表達遞進意義的主要也是四大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這四大詞類和認知的四大基本範疇還是一致的。

認知範疇的四大基本範疇是:實體、過程、性質和狀態。對同樣一種現象,如果采取靜態的角度,也就是忽略隨時間而發生的變化,卻專注於變化中被觀察現象所能保持的恒定不變、自我同一的經驗要素,同時假定它們存在的獨立性(也即它們的存在不依賴於其它對象的存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實體,一件事物或者說一樣東西。如果采取動態的角度而專注於被觀察的現象從這一時間點到那一時間點所發生的變化,也就是兩個時間點之間經驗要素所形成的差異,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過程。有了實體的恒定性和獨立性,我們認知時的注意力便有了一個可以長久凝聚的焦點,過程缺乏這樣的恒定性和獨立性,總是以依附在一定的實體上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認知過程中。靜態視角的觀察所獲得的一組經驗要素如果也缺乏這樣的獨立性,我們看到的就將是靜態的性質。而在動態視角的觀察中,如果我們專注的不是過程本身卻是始終伴隨著過程而存在的一些經驗要素,這時看到的就將是動態的性質——狀態。

這四種基本範疇是人類認知組織經驗的基礎,也是思考賴以進行的起碼條件,世界隻有被組織進這些範疇才可能對我們呈現出有序的狀態。認知範疇相應的語言表現就是詞類,其對應的就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這四大詞類。

其它詞類也可以表達基點和遞進點。這和認知範疇的次範疇和派生範疇有關。例如:實體的次範疇有可數和不可數,與之相應的就有了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實體因為可計量並占據一定時空位置,從而可能派生出數量範疇、方位範疇等。過程的次範疇有瞬間過程與持續過程,相應的動詞也就有了瞬間動詞和持續動詞的詞類。過程因為與時間發展、狀態變化、運動方向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能會派生出時態範疇、趨向範疇等範疇來。這樣我們就發現我們漢語在選擇時就采用了數詞、量詞、助詞、擬聲詞、代詞等詞類進行表達。

所以可以說遞進範疇的表達和人類的認知是一致的。

但是句法隻是語義的表達形式,基點和遞進點也有功能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在語義上卻是一致的,這也反映了句法表現正是人們認知範疇的基本形式。例如:

(3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經過實踐反複檢驗的真理,但是,它沒有也不可能窮盡人類社會曆史長河中的一切真理。

(32)換一句幹脆點的話,就是在清冷雙絕的況味中,它恰好給喝了一點熱釅釅的東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著的,一切將凝的,都軟洋洋的……(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這裏例(31)“沒有”是副詞,“可能”是助動詞,顯然詞性不同。但在意義上一個是基點,一個是遞進點,有進層的意思。例(32)“已凝”、“凝著”、“將凝”雖然在結構上表達手段上不同,“已”、“將”是時間副詞表示過去和將來,而“凝著”運用了時態助詞“著”來表達正在進行的意義。所以在意義上還是構成了遞進的基點和遞進點。不過這裏是多級遞進,因此中間的遞進點又是後麵的遞進點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