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在《人民日報》若幹重大的新聞報道活動中,新聞圖片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和效用,顯示出其作為新時期新聞傳播利器的重要作用。
寓情於理點麵結合點上開花專題片《綠海甜園魅力新村——大興新農村建設紀實》得失談
徐誌鵬
“200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向全國人民吹響了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角。2006年初,大興區成立了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34個相關部、委、辦、局為成員單位的新農村建設指揮部,下設6個工作組及專職辦公室。大興區的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一張圖、一張表、一本賬、一個機製、一套班子的‘五個一’為統領,在全區全麵展開。按照大興區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和城鎮規劃,將全區526個村莊分為三種類型進行建設。”
以上是專題片《綠海甜園魅力新村——大興新農村建設紀實》的一段解說詞。
2009年2月,中心領導下派任務:受大興區新農村建設委員會委托,由我科承接製作一部反映我區新農村建設成就的電視專題片。拍攝完成的專題片《綠海甜園魅力新村——大興新農村建設紀實》獲得了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新農村新農民——中國農村小康故事”最佳作品(一等)獎。這是大興廣電中心第一次在國家級大獎評比中專題節目獲得的最高獎項。
作為這部片子的創作人,我參與了從接洽、組稿、拍攝到製作、審片、改編的全部過程,創作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很多體會。
大興區作為北京市最大的農業區,每年承擔著北京市70%的禽蛋肉菜奶的生產和供給,因此大興區的農業在整個北京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服務於大興區的記者,我們一年當中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奔走在大興的田間地頭,貼近大興的三農,近距離地接觸、感受、報道大興的農村、農民和農業。
大興區的新農村建設是從2006年初正式開始實施的。從改水改廁、道路建設、新民居建設、環境建設到產業結構調整、設施建設,可以說,大興區的農村在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變化著,有時這些變化是巨大的、跨越式的。作為記者,我們是這些變化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報道者。
大興的農民、農村、農業,我們熟悉、熟知;大興區新農村建設的成就,我們感同身受;我們知道從哪裏入手才能反映大興農業的變化;我們知道選用哪些鏡頭更能展現大興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因此,我們能夠把握這一題材的專題片製作。
大興區的新農村建設從2006年初開始實施,到我們開始做這部片子的2009年年初,整整進行了3年,它涉及大興區農村的方方麵麵,範圍十分廣,建設成就也十分巨大。如何在十幾分鍾的片子中展示這種變化,反映建設成就,這是我們從一開始就重點考慮的問題。專題片不可能麵麵俱到地像記流水賬一樣把變化、成就集中在一起展示。那樣做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而且效果也不會好。我們隻能按照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增收、發展、和諧、穩定等最能反映大興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實績組織策劃稿,選取和拍攝畫麵,力求“典型引路,以點帶麵,點麵結合”;將表述政府主導和促進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與大興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喜悅和收獲結合起來,做到情與理的結合,利用典型人物同期聲把他們的語言升華到大興新農村建設的大平麵上,以質樸的人物形象和語言表述大道理,從而避免了生硬和生澀,使整部專題片更加可親、可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