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新聞圖片以自己的視覺強勢,擔當著唱響新時期“主旋律”的重要角色。由於新聞圖片具有視覺的震撼力,在表現恢宏的場麵、磅礴的氣勢時作用重大。因此,近些年,在報道長江三峽截流、香港回歸祖國、北京申奧成功、神舟飛天、汶川大地震、第29屆北京奧運會等舉國聚焦、全球矚目的大事中,《人民日報》都采用了從現場傳回的巨幅照片,氣勢奪人地把重大新聞事件形象化地展示在讀者麵前,充分顯示了新聞圖片作為一種具有衝擊性的視覺語言所具有的生動傳神的獨特優勢。無聲的畫麵勝過文字描述的千言萬語,富有強烈的感染力,令人過目難忘。
二是新聞圖片以其再現特性,不容置疑地去“定格”突發事件。新聞圖片的特性,可以滿足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真相的願望、對新聞事件現場及主體的最終確認的心理,使之能夠“親眼”對現場進行“目擊”。的確,新聞圖片的再現特性,使它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具有其他傳播手段所不具備的“真實感”、“確認感”。特別是在反映各種突發事件的時候,這一特性更是明顯。汶川地震時更是有許多再現當時救災的感人畫麵,很大程度上“定格”了新聞事實,有力地回擊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不當言論。
三是充分運用圖片的“畫麵真實感”,展示萬千社會風情。近年來,社會新聞以其可讀性強而廣受讀者青睞,成為傳媒“必爭之地”。因此新聞圖片的作用日益凸顯。且不說災害、事故、案件這些題材極適合用圖片來表現,鏡頭還可以“搖”向社會的各個層麵,捕捉各色生活浪花,構成絢麗的萬千社會風情畫麵。2004年3月1日,《人民日報圖12004年3月1日《人民日報》——《盲童用感覺塑造世界》發表了《盲童用感覺塑造世界》等富於生活氣息的照片,既生動又貼近生活。照片以不幹涉對象的現場抓拍為特色,使人們感受到真正意義上的新聞圖片的價值。通過對社會人生的關注以及對不同生命曆程的記錄,一大批群眾喜愛、生活氣息濃鬱、語言雋永的社會風情類新聞圖片作品層出不窮,從客觀上為黨報架起了一座與普通老百姓溝通的橋梁。
二、如何實現“圖文並重”
在“圖文並重,兩翼齊飛”的編輯觀點中,“圖文並重”可以說是總的指導思路,顯示著新聞圖片的極端重要性。但在具體實踐中,如何實施“圖文並重”也是新聞事業在新時期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競爭中向我們提出的一個挑戰性課題。
圖文怎樣才算“並重”?是圖片與文字比例各占50%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又可以通過什麼手段圖22001年7月1日《紀念七一》來真正實施“圖文並重”呢?我們不妨來看看《人民日報》2001年、2004年和2006年的建黨周年報道。
作為黨報,建黨周年活動是《人民日報》的傳統報道重點。從曆年建黨周年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在圖片使用上圖32004年7月1日《紀念七一》的變化,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圖文並重”的真正含義。
通過報樣可知:2001年圖片所占比例遠大於2004年及2006年,然而圖片相對單一,圖片信息量不大,2001年新聞圖片所傳遞給讀者的有效新聞內容遠不及2004年和2006年的豐富,2004年和2006年特刊中均引入了大量圖表圖片,使讀者直觀地看到日益壯大的黨員隊伍信息。2004年特刊首頁《總書記看望老黨員》的圖片生動地展現了總書記的親民形象。2006年特刊第二頁中《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係列照片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通過2001年至2006年《人民日報》“七一特刊”的比較,反映出新聞圖片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昭示出一條如何實現“圖文並重”的道路:“並重”並不意味著純粹從數量上增加圖片的數量,而是強調在圖片質量方麵,要從低信息量圖片過渡到高信息量圖片,通過高質量小麵積的優質圖片提供給讀者高效的新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