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評價指標必須根據教育管理逐步調整,使之趨於完善並具有相對穩定性

過去對教師的要求習慣上都是提“五認真”,即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輔導和考查。隨著管理的逐步深化,我們“把組織課外活動”作為一項必須做好的要求提出了“六認真”。但在評價實施過程中發現,評價要素偏重於對教師個人,沒有把教師個人放在教研組群體之中,這不僅使得有些要求如集體備課得不到落實,而且不利於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還對教學研究活動帶來較大的影響。為此,我們把“認真組織課外活動”改為“認真參加教研活動”,把“發展學生個性特長,開展課外活動”放在“輔導”要素中的“形式多樣重在實效”這一子要素中評價。從而使評價指標比較完善、全麵。

(四)評價的效果

兩年多來,通過評價,在教學常規管理和教學工作方麵都起了較好的作用,顯示了較好的效果,主要反映在:

1.教學管理目標更加明確具體,開始走上科學化、規範化、係列化的軌道過去,我們雖製定了不少教學常規製度。但由於認識不全麵,往往把教學管理片麵地看作分數管理,忙於統計考試分數。以分數論英雄,忽視教學過程質量管理。通過製訂和試行評價體係,大多數學校領導開始認識到教學管理實際上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目標應是教師教的過程質量和學生學的過程質量,管理的主要方麵在教師對教師教的6個要素和22個子要素定期評價,就能做到教學工作規範有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學質量的提高才有可靠的保證。現在,全縣使用統一印製的備課本,做到了規格統一,要求統一,教學檢查在全縣中學已形成製度,學校領導重視深入課堂聽課,並有聽課評價記錄。教研組活動開展較正常,不少學校教研組把規範化建設要求寫在鏡框裏,掛在牆上,較大規模的學校都建立了備課組,集體備課做到“四定四統一”,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及重點、定發言人,統一進度、統一內容、統一練習、統一評價,作業布置與批改按縣的統一規定執行。學科課外活動也比以前開展得好。

2.良好的教風進一步形成教學評價對教師起到了較好的激勵作用,它對做得較好的教師是個鼓勵,對做得一般或較差的教師是個鞭策。由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調動,教風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以上學校為例,該校上學期對46名教師的“教學六認真”評價結果,綜合評價好的18人,占39.1%,較好的26人,占56.5%,一般的2人,占4.4%,沒有差的。本學期,市教研室教研員到該校視導,聽課36節,A課5節,占13.8%;B課26節,占72.2%;C課4節,占11.1%;D課1節,占2.7%,好課和較好比例較高。縣教研員到部分初中聽課217節,好課43節,占19.8%;合格課146節,占67.3%;較差課28節,占12.9%,好課比例比以前有所提高,差課比例有所下降。

3.教學評價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我縣教學常規管理持之以恒,並改革管理方法,實施評價製度,全縣初中畢業會考合格率逐年提高,在1984年~1988年4年中跨了4步的基礎上,1989年80.7%,1990年81.6%,1991年82.8%,3年又跨了3步。優分率逐年也有所提高。高中畢業會考合格率1989年79.7%,1990年88.0%,1991年90.0%,也有所進步。1991年我縣初中畢業會考合格率比1990年有提高的學校有33所,占學校總數的55%。上元學校還實現了零的突破,達到100%。

(陶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