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自評自評是教師自我認識、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一種形式,在評價時,要求教師根據要求總結工作,實事求是地評估自己,按子要素選擇適合自己的等級標度:好、較好、一般、較差,確定等級,以等級定分。如備課這個要素中有4個子要素,每個子要素為5分,則好為5分,較好為4分,一般為3分,較差為2分及2分以下,4個子要素得分之和即為備課這個要素的得分,6個要素得分之和為綜合得分,最後確定綜合等級,90分以上為好,80分以上為較好,70分以上為一般,70分以下為較差。
2.教研組互評在教師自評的基礎上,由教研組(學校領導分別參加教研組)對各個教師進行評價。方法是各個教師公布自評情況,拿出反映本人實際工作的材料,如備課本、作業本、輔導記錄、試卷、課題研究總結等,由大家根據提供的材料以及平時聽課、互查等掌握的情況民主測評各個教師,按六個要素進行彙總,最後確定總得分和綜合評價等級。
3.領導定評學校領導根據自評、互評情況,參照學生座談會或學生問卷調查反映的經過核實的材料,結合平時檢查、聽課等的紀實材料,對組評進行定性分析,注意各人之間綜合、協調、平衡,進行定評,確定各要素和綜合評價等級,最後寫出紀實性的綜合評價意見。
評價時間,我們一般是每學期兩次,期中初評,期末總評。平時著重於單項檢查與考核。
(三)評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
評價指標與評價實踐,領導意圖和教師做法在開始試行過程中往往是不一致的。兩年來,我們在評價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主要有:
1.如何發揮評價的有效性、激勵性開始試行時,學校之間,教師之間認識和重視程度不一致,比較重視的學校製定了獎勵辦法,對評定等級好的教師給予表揚和獎勵,但對評定等級不太好的教師缺乏製約辦法。有些不太重視,學校財力較差的學校認為搞了又沒有說法,幹脆不搞了。由於評價沒有涉及到切身利益,表現有所不同:中老年教師一般比較重視,不少青年教師不太重視;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的教師認為評價是個促進,對自己要求不太嚴格的教師就顯得無所謂,觸動不大,領導也就感到無能為力。為妥善處理好這個問題,縣教育局去年上半年在對教師建立“崗位職責-崗位培訓-崗位考核-崗位評聘”的綜合運行機製時,把對教師“教學六認真”的評價作為對教師總體工作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並規定將評價材料作為業務檔案之一,由所屬單位領導部門存檔,作為民轉公,任命或聘任、評定職稱、評選先進、晉升晉級的依據。這就給教師“教學六認真”的評價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學校領導和教師重視程度也就大為提高,從而使評價的有效性和激勵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2.如何使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既能正確對待自己,也能正確地對待別人
開始試行時,我們發現中老年教師、教研組長自評分數一般打得較高,互評時礙於麵子人情,對別人一般都打得較高。為此,除了做好思想動員工作,統一認識,端正態度以外,我們強調必須實事求是,以材料為依據,憑事實說話,做到:①平時加強對教師教學的6個環節的單項檢查和考核,並有較詳細的記錄;②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或召開座談會調查,掌握情況;③評價前各人做好小結。評價時拿出能說明自己實績的所有有關材料進行展覽;④教研組內互評改為無記名測評方法。測評前先拿出一兩個教師為例子,然後進行橫向比較,使評價具有相對準確性和有一定的說服力。通過這些措施,使評價逐步形成係統、構成網絡並建立在客觀、公正、平等的基礎上,教師的態度也就會比較端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