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數學理論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學校管理引入模糊數學理論,運用到學校管理實踐中去,雖然還剛剛起步,但已看到它的實用價值和生命力的所在。進一步探索並完善這一方法對於學校管理來說,顯然是必要的。

(二)模糊方法的應用

模糊方法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如何給予科學的總結,並使之更加準確地、有效地運用,是學校管理應該探討研究的問題之一。

1.教師管理中的模糊方法教師的勞動是一項極其複雜而又富於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他們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開發人的智力,啟迪人的思想,培養人的勞動觀念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教師的勞動績效就不是能用簡單的數量關係全部概括的。

衡量教師個體的標準大體可分為兩個方麵:

第一,顯性標準。教師的性別、年齡、學曆簡況、職務級別、出勤率、課時工作量、備課的數量及所表現的一般質量,課堂教學的一般標準、作業的適量、輔導的人次、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的次數和一般表現,以及教學效果中的總分、總評、及格率、優秀率和校內外平行班級的比較,還有教師的各項考評打分等等。

第二,隱性標準。衡量教師勞動的隱性標準,表現為一定的模糊性特點。如教師政治思想、職業道德、工作態度、知識的實際水平、鑽研業務的刻苦精神、授課藝術技巧、批改作業和輔導的實際效果、師生關係、勞動表現、群體意識、交往心理,以及教育教學的潛在質量等等。

學校管理者要想準確把握教師隊伍,既激勵起旺盛的士氣,提高工作效率,又需要穩定教師隊伍,同心同德。在管理方法上,不妨引進點模糊理論。

(1)不能教師要求“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足赤”和“完人”當然更好,但世上哪裏去尋?學校領導將模糊方法引入人事管理,就是把人事管理指標努力提高到接近水平。接近值越高,管理指標就越理想。對於接近值以外的部分,還是要運用模糊方法給以容忍。

(2)評價教師不能過細過繁。教師工作評定的數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高學校管理的精確性和嚴密性。但是,絕對不可以過細過繁。學校質量管理中的最終評價,一般以優、良、中、差或者使用文字評語等方法,就是這個道理。

(3)顯性標準中滲透模糊方法。一般地說,衡量教師的顯性標準中的一些項目,測算實在,可信程度高,比如教師考勤,課時工作量等。但是,一些測量分值,比如教師互評、學生及家長民意調查摸底,以及領導意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水分”。教師績效的顯性標準中滲透一定的模糊性,有利於評定客觀,有利於互相參照比較。

(4)隱性標準中貫穿模糊性。教師的工作有時很難用一係列數量標準來界定。比如教師勞動的工作時間數量和教育教學質量關係,很難用比例推算。隱性標準一般排斥分值的最終表示。在工作中使用一定的模糊概念,可使隱性標準既不牽強附會,又能說明問題。比如用較好、尚不錯、基本可以等的評語來使用劃分等級的方法,既能達到評定檔次級別的目的,又不至於陷入吹毛求疵的尷尬境地。

2.學生管理中的模糊方法在學生管理中運用模糊方法,有時可以收到奇效。

中小學生的可塑性大。根據學生身體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還不成熟,爭強好勝和自尊心強烈的特點,在表揚與批評時,對於優點和長處,要恰當而有分寸地給以正麵誘導和疏通;對其缺點和不足,巧妙地施以模糊性,使之能樂於接受,得以及時糾正和遏製。

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意誌和行為習慣,都具有錯綜複雜和多方麵製約影響的特點,同時思想品德教育又具有效果的遲緩和不穩定的特點。因此,對於中小學生的德育評價,有的部分應該力求精確,以體現級差,促進學生競爭心理的形成。但在品德總的評定上則宜使用操行評語和評定操行等級的方法。過繁過細會招引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影響評價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