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地區教育經費保持了持續穩定上升的趨勢,教育經費1987年支出為2653.3萬元,1989年支出為3782萬元,1989年比1987年增加1128.72萬元,增長42.53%。人均教育費1987年16.7元,1989年為23.14元,1989年比1987年增加6.42元。生均教育經費1987年小學為56.7元,中學為111.2元,中師為800.6元;1989年小學為87.5元,中學為162.1元,中師為1219元。1989年與1987年相比,小學生均增加30.8元,增長54.3%;中學生均增加50.9元,增長了45.8%;中師生均增加418.4元,增長45.8%。1995年全區教育事業經費支出數為9467.6萬元,比1987年增加6814.3萬元,增長2倍多。生均經費分別為小學192.8元,中學574.1元,同1987年相比,小學增加136.1元,中學增加562.9元。
金昌市、嘉峪關市、酒泉三地區對教育事業經營的投人也保持持續穩定的上升趨勢,為改善辦學條件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是教育發展的基本經驗,也是改善辦學條件,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措施,為教育事業的發展開辟了財源,增加了支持力量。河西地區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采取六種渠道:一是征收教育附加費。2000年酒泉地區征收教育附加費1990.3萬元,占教育經費總收入的8.83%。二是根據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鼓勵企業出資辦學,為企業培養人才,增加教育經費總量。三是鼓勵捐款集資辦學。群眾集資辦學,捐資助學是多渠道籌資,改善辦學條件的一大特點,是窮省窮縣辦教育的新路子。河西各地群眾主動集資辦學蔚然成風,成效顯著。1989年武威、酒泉兩地區集資款額突破千萬元大關,名列全省前茅,嘉峪關、金昌兩市人均集資分別達到12.18元和15.28元,也名列全省前茅。張掖地區1990年底群眾集資也突破千萬元,1995年群眾集資款達到2494萬元,是1990年的兩倍多。四是收繳學雜費。2000年酒泉地區收繳學雜費2234.9萬元,占教育經費總收入的9%。收取的學雜費用於彌補教育經費不足。五是勤工儉學補助教育經費。1999年武威地區勤工儉學純收人889萬元,酒泉地區勤工儉學收入1085.2萬元。2000年張掖地區勤工儉學純收入1050萬元,嘉峪關市勤工儉學純收入174萬元,有效彌補了教育經費不足。六是積極爭取使用外資和港、澳、台友好人士捐資。
(三)加大教育投入,效益顯著
河西地區各級領導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從而使河西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1.基礎教育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河西地區基本實現了“一無兩有”的目標,危房量降低到l%以下。2001年酒泉地區、張掖地區、嘉峪關市實現“校園六配套”的學校達到100%,武威市達到84.5%,金昌市達到95.29%,均高於全省77.52%的平均水平。實現辦學標準化的學校,酒泉地區達到93.08%,張掖地區82.15%,武威市73.21%,均高於全省33.215%的水平。
2.現代化教學設備發展迅速。2000年武威、張掖、酒泉三地市中小學基本上普及了電化教育,微機總量達12110台。其中,武威地區已有"265所學校配備了微機,微機總數達6000多台,建成地麵衛星接收站584座。張掖地區中小學配備微機室205個,微機總量達5032台,衛星地麵接受站216座。酒泉地區中小學配備微機室31個,微機達1078台。2000年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河西地區5所中小學榜上有名(玉門市三台小學、嘉峪關市逸夫小學、張掖市第四中學、高台縣解放街小學、民勤縣東關小學),教育部正式發證授牌,占全省掛牌學校的50%。
3.新建、擴建校舍。2000年河西五地市新建校舍223473平方米。在中學生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生均校舍麵積仍不斷增加。武威地區生均4.12平方米,張掖地區生均6.34平方米,酒泉地區生均6.4平方米,金昌市生均4.5平方米,嘉峪關市生均7.7平方米。
4.教職工住房條件大為改善。由於多渠道籌措資金,實施“安民工程”,河西地區教職工住房有了較大改善,廣大教師安居樂教。2000年,教職工家庭人均居住麵積酒泉地區為12.17平方,張掖地區為14.67平方米,武威地區為12.19平方米,嘉峪關市為8。03平方米,均高於全省教職工家庭人均7.62平方米的水平。
二、培訓教師。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