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河西教育(5)(3 / 3)

建校以來,學校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培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忠誠人民教育事業、懂教育、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身體健康的初中教師。13年來,已培養初中教師4000多名,為河西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89年學校受到國家教委表彰獎勵。

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師專教學計劃,逐步健全和完善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性教學和師範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書寫、自學能力和組織才能。

學校堅持從實際出發,鼓勵教師圍繞教學開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學,教學、科研相輔相成互相促進。1984年創辦了《張掖師專學報》。據不完全統計,1978—1990年,全校教師在各種刊物發表論文、文章600餘篇,其中在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登載5篇。編寫出版教材12部,譯著2部,有一些成果還獲得了省地獎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掖師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強了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狠抓精神文明建設,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教育大發展的曆史機遇,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深化改革,知難而進,使學校發展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2000年招收新生1610人、預科生400人,掛靠西北師大招生本科生100人,在校學生達3770人;成人專科生614人,自學考試助學班1000人,各類學生總數超過5000人,畢業生684人。

到2000年底,學校占地麵積達614畝,固定資產累計7100萬元。教學儀器設備價值2000萬元,校舍建築麵積12.71萬平方米,圖書總量達51萬冊,閱覽室座位800多個,校園環境基本實現美化、綠化、硬化。

學校開設了35個專科專業、2個本科專業。學校實行開放式辦學,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多元結構模式,既有專科又有本科,既有普通高等教育又有成人函授教育,既有師範教育又有非師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

全校有教職工618人,專任教師30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0人,高職占30.06%;有研究生學曆的教師69人(包括在讀研究生),占教師總數的22.55%。

學校從長遠發展戰略出發,把師資隊伍建設提到更突出的位置,一是實行“名師工程”,形成了一支骨幹教師隊伍;二是製定優惠政策,引進高級人才,全年引進高級職稱教師10餘人;三是選送10餘名青年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四是努力改善教師待遇,為副教授以上教師備發電腦,在落實教師各項獎勵措施和教師津貼的基礎上,建立教材基金,製定著作出版補貼辦法;五是為教師評定職稱創造條件,做好服務。

2000年合並張掖農校、職業中專,新征土地,使校園占地麵積達到614畝,是“八五”末期的3倍。多方籌集資金,修建職工住宅樓2棟、8000多平方米,使現有教職工全部住上了成套樓房。修建學生宿舍樓6000多平方米,解決了擴大規模後學生的住宿問題,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音樂教學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當年建成多媒體視聽網絡教室1個、多功能教室3個、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係統、學生公寓電視係統、通訊係統,實現校園計算機網與因特網聯網,使教學現代化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學校通過銀行貸款和自籌資金2000萬元,從硬件和軟件上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在突出教學中心地位的同時,狠抓科研工作,依托現有教師的科研力量,結合河西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立了敦煌學與少數民族史研究所、河西文化研究所、河西經濟研究所、河西生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等5個研究所。2000年,合計共出版著作5部,發表論文160篇,7項成果分別獲省社科進步獎和社科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