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推廣所謂的“朝農經驗”。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報》以《一個貧下中農歡迎的大學》為題,發表了遼寧農學院朝陽分院的調查報告,主要是肯定當時社來社去,教學從農村需要出發,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經驗。1974年12月“四人幫”在學習朝陽農學院教育革命經驗現場會上將朝農經驗加以提煉,樹為學校進行教育改革的方向。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都學朝農經驗,不分青紅皂白,都搞社來社去,把課堂搬到農村、搬到農場進行教學。由於學生勞動時間多、學習時間少,大搞實用主義,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大學生最多隻有中專水平,高中生隻有初中水平。
三、批判所謂的“右傾”翻案風
1975年1月,鄧小平同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這一年中,鄧小平同“四人幫”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為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別是他提出,“各個方麵都要整頓”,從而促成了一個較為寬鬆的政治小氣候。鄧小平非常關心教育問題,他指出“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他還進一步指出:“現在相當多的學校學生不讀書,一點外語知識也沒有,還攀什麼高峰。”並強調要解決教師的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等問題。這無疑給極“左”思潮籠罩下的教育界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注入了複蘇的活力。同時新任教育部長周榮鑫貫徹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在部內外會議上針對林彪、“四人幫”破壞教育的事實,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抨擊了“教育革命”的片麵性和形而上學的傾向,提出教育“不改變現在的情況很可能拖後腿”的問題,強調文化知識和基礎理論教學,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但是到了11月,形勢急轉直下,張春橋、遲群等人在北京大學點起了“教育革命大辯論”的鬼火,一股扼殺教育生機的陰風再次吹向全國。《甘肅日報》根據省委部署,連續發表了一些學校大批判組的文章,鼓吹“文革以來教育質量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育革命取得了豐碩成果”,有些文章還將1975年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做法,誣蔑為“修正主義路線的回潮”,“刮右傾翻案風的奇談怪論”,有些文章甚至還提出“打土圍子”,“還鄉團”的口號,從而又造成了新的混亂。河西地區有些學校搞人人過關,“上掛下聯”,查批修正主義路線回潮的表現,“打土圍子”,製造了新的冤案。
“反擊右傾翻案風”和所謂的“打土圍子”、“還鄉團”的結果,再次攪亂曾一度有望複興的教學秩序,使教學工作受到挫折,領導幹部不敢抓管理、抓教學,而且由於批“馬振撫事件”、批“師道尊嚴”的惡劣影響,教師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使河西中小學的教育再次遭到挫折。
四、“文化大革命”對教育的曆史教訓
林彪、“四人幫”出於他們篡黨奪權的目的,全盤否定社會主義建設十七年的各項成果,使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遭到空前浩劫,廣大幹部、教師吃了苦頭,蒙受了屈辱,使經濟建設走向崩潰的邊緣。
鄧小平說“‘文化大革命’看起來是壞事,但歸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裏……善於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從政治上改變我們的麵貌,這樣壞事就變成了好事”。“文化大革命”是探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走人歧途的結果,是在錯誤理論指導下的錯誤實踐。“文化大革命”以尖銳的形式,相當充分地暴露出我們黨和國家在工作、體製等方麵存在的缺陷,並且提供了永遠不允許重犯“文化大革命”或其他類似嚴重錯誤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