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母親角色的泛化和淡漠在傳統意義上,母親這一角色更注重的是血緣關係。一般情況下,它不僅是指“生之母”,而且也是指“養之母”,也就是說生育和養育自己的都是同一個人,即通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把自①[英]羅素:《婚姻革命》,第206頁,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
己帶到這個世界的那個女人。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科學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超越了傳統的這種生育模式,能夠通過無性生殖的方式獲得小孩,使母親這一角色不再拘泥於女性。此外,由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壓力日益增大,許多女性紛紛走出家庭去謀求發展,她們把部分撫養孩子的責任托付給別人,這些更使得母親這一角色走向泛化。母親角色的泛化主要指母親這個角色行為規範的模糊,角色功能的泛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即前麵所提到的一是生育與性的分離,二是養育與生育的分離。傳統的生育模式是男女兩性通過性交,產生受精卵並在女性的子宮中發育、成長而成。在這種產生後代的生育模式中,始終離不開女性的作用。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使生育與性分離,也就是說人在再生產過程中無須通過性交生育孩子。當代科技的發展程度使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為現實,尤其生物技術的發展大大地推進了生育的革命。目前有三種基本的生殖技術,即人工授精、體外受精和無性生殖。這些技術使得生殖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殖自然的單一性,而構成了九種生殖方式:即性交,妊娠的自然方式;用丈夫的精子對妻子作人工授精;用供體的精子對妻子作人工授精;用丈夫的精子和妻子的卵子實施體外受精後植入妻子子宮,由妻子妊娠;在受精前把供體的卵子轉移到另一婦女的子宮中(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第三者);把胚胎從供體轉移到受體子宮中;用人工胎盤在子宮外培養,亦稱體外發生;無性生殖,即將卵子中的核取出,然後將體細胞的核嵌入,再植入子宮;單性生殖,即從單個性細胞培植出一個完整的機體,等等。①這些生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使用,使得母親角色走向泛化。單在試管授精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產生四種母親:生物遺傳意義上的母親;生身母親;契約上的母親和心理上的母親。而作為一種無性繁殖方①參見陳功《家庭革命》,第28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參見陳功《家庭革命》,第28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式的克隆技術的發展,更是使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個自己,使自己成為複製自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