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立媒介特區。中國已把在珠江三角洲設立“媒介特區”作為參與媒介全球化競爭的戰略決策之一。基於“國情”的考慮,當前要想立即全部開放中國傳媒領域,完全融入媒介全球化進程並不現實。為保證中國傳媒業充分利用媒介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抵禦其中蘊含的風險,中國在珠江流域地區設立“媒介特區”,一方麵為境外媒體進入中國大陸創造“緩衝期”,為中國傳媒業參與國際競爭搭建實戰演練場;另一方麵,也可促進中國傳媒市場管理機製的變革,以營造有利於中國傳媒業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①。
(2)與跨國傳媒集團開展多方位的合作。與跨國傳媒集團開展多方位的合作,充分引進、學習、消化其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並借助其經驗和渠道使我國媒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積極開展中國傳媒與跨國媒介集團的全方位的合作,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傳媒發展的資金緊缺問題,而且也可以消化、吸收其先進的管理經驗。此外,通過同時落地,對等服務,雙向交流,實現與跨國媒介集團的戰略聯盟,中國傳媒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借助其全球化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終端,完成中國傳媒參與媒介全球化競爭的戰略擴張。中央電視台與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以及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之間的戰略協作關係的建立,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典範。
(3)實現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無縫”接軌。在與國外傳媒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中,中國傳媒將注重熟悉傳媒產品國際貿易的規則和行情,進而通過競爭和引進國外行業管理的先進方法、經驗,帶動傳媒業整體市場環境的建設。與此同時,在國內加緊新聞立法和傳媒市場規則的建立,營造有利於傳媒長遠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努力實現媒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無縫”接軌。
(4)以全球化的視野和思路改進新聞傳播業務。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各類新聞媒介的生態環境和受眾群體都在發生變化,民眾獲得新聞信息的渠道進一步增加,從而在接受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對傳統新聞媒介的依賴勢將減少,對媒介、對新聞信息的辨別經驗和批判能力必將大大增強。為此,媒介要逐步改變以往新聞傳播活動中習慣運用的方法、模式和語言,適時對傳播理念和傳播策略進行調整,在研究受眾、研究市場的基礎上通過對新聞信息資源進行放量傳播和深度開發,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報道突發事件方麵,媒體的開放程度正在大大提高。今年“兩會”前夕,北大、清華先後發生爆炸案,媒體在“第一時間”
進行報道,保證了在涉及公共安全、公眾利益的事件中發出及時的準確的聲音。今年3月20日,美伊戰爭打響後,中央電視台1套和4套連續進行戰事直播報道,記者深入伊拉克邊境和巴格達,使華人身影出現在世界矚目的事件的最前沿,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戰爭,並采用直播和評論分析性節目相結合的方法,在這次重要戰役的全球新聞競爭中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這是中國傳媒真正“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良好開端,理應發揚光大。
(5)國際化和本土化的有機統一。在學習和引進國外傳媒先進的經營手段和管理機製時,應注重同中國具體的國情有機地聯係起來,注重消化、吸收和創新。由於對傳媒業認識的差異、傳媒業發展背景的各異以及傳媒業特殊的地位和角色,各國在發展各自的傳媒業時往往都會考慮自身的“特殊國情”。因此,中國傳媒業要在大膽引進的同時,積極消化吸收創新;在努力搞活傳媒經濟的同時,保證中國傳媒輿論導向功能的正確發揮。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