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聞的理論色彩芻議(1)(3 / 3)

在現代階級社會裏,不同階級、政黨、集團實際上都把新聞傳播業作為一種“宣傳”工具和輿論機關來對待,在報道種種新鮮事實的同時,借事實來“說話”,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反映並形成有利於自己的輿論。這是社會環境之使然,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現實存在之必然。新聞的理論色彩,正是新聞傳播媒介作為“宣傳”工具、輿論工具的特點和力量所在。我們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係人民群眾的橋梁”。

我們的新聞功能,不僅在於通過事實傳播信息,以滿足人們及時了解外界新情況的需求,而且也在於借事實的報道,宣傳黨和政府的主張與意見,達到勸服、引導人們的目的。為此,我們決不應回避或者無視新聞理論色彩存在這一現實;相反,應該借助新聞理論色彩的力量,更有效地發揮新聞作品的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

新聞的理論色彩是當今受眾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業所刻意追求的

馬克思說過:“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①新聞傳播媒介發布的新聞,是靠受眾自願接受而產生作用的。它不帶有任何強製性,不能強迫人們去看,去聽,去接受。人們在新聞傳播媒介上出錢、花時間,歸根結底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或者服務;也就是說,是為了自己在某種需要上得到滿足。滿足受眾需要,為受眾服務,是新聞傳播業主要的目的之一。

新聞作品要滿足受眾的需要,關鍵在於掌握受眾需要的規律。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們的需要不僅是多方麵的,具有廣泛性的特點,而且總是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地遞進式的發展的,具有層次性的特點。新聞受眾對新聞作品的需求同樣如此。試以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中日圍棋擂台賽,聶衛平同武宮正樹對擂這一新聞事件為例。由於這場“對擂”關係到雙方擂台賽的“命運”,因此,格外引起國人的注目。聶衛平是我方主帥,擂台的最後一名把關者,勝則可逼出日方主帥大竹決戰,敗則擂台賽桂冠便屬日方。我國新聞受眾首先、也是最迫切需要知道的,當然是關於這場“對擂”的最新信息:比賽結果如何,聶衛平是否取勝了。當獲得“聶贏了”這一信息後,不少受眾在歡欣之餘,自然想知道,這場“對擂”是怎樣進行的,聶衛平是如何戰勝對手的,有些什麼“內幕”、“花絮”等。這就不是一般的“動態新聞”

所能滿足的了,它需要記者采寫富有形象性的“視覺新聞”,把“對擂”的經過逼真地再現出來。然後,好奇心是常人所共有的心理狀態,對這樣涉及麵廣、影響大的新聞事件,且又有了“身臨其境”之感,一些受眾就尤其喜歡尋根究底,從而產生想進一步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需要。在以往的比賽中,聶衛平曾屢戰屢敗於武宮正樹的手下;這次賽前,日方報紙又紛紛發表評論,說擂台賽將到此結束。然而,賽後結果卻如此出人意料。聶衛平為什麼能贏?背景情況如何?有些什麼經驗?整個擂台賽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要滿足受眾的這進一層的需要,就隻有深入報道才能勝任。

由此可見,受眾的需要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心理規律逐步遞進的。大體上是按照上述三個層次進行的,即信息需要——形象需要——理解需要。受眾從新聞報道中獲取信息,是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而形象性新聞能使受眾“動之以情”,切身感受到新聞事件的“魅力”,並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希望對它加深理解的需要也就隨之而萌發了。當然,受眾的這三種需要在實際中並不是截然分割的,一般情況下是逐步發展的,有時則是相互滲透、同時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