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經濟特區而立之年憶穀牧(1 / 2)

(2010年11月16日)

去年的11月16日,我到八寶山吊唁了穀牧同誌。穀牧同誌離開我們雖然已經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今年又逢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在喜慶經濟特區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刻,我作為經濟特區工作的參與者,深切懷念創辦經濟特區並使之取得成功的“前線總指揮”穀牧同誌。

早在1935年,穀牧同誌受黨的指派,作為北平左翼作家聯盟的一位主要領導負責創辦進步刊物《泡沫》雜誌,我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正是熱血青年,時常閱讀並在該雜誌上發表宣傳抗日救國的文章。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到國家經委工作,穀牧同誌是國家經委常務副主任,我是副主任,我們在一個班子合作共事,配合默契。70年代中期之後,穀牧同誌擔任國務院領導期間,我作為國務院部門負責人,親自參與了穀牧同誌直接領導指揮的一係列工作,特別是興辦經濟特區和推動對外開放。

穀牧同誌的革命生涯近80年,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穀牧同誌曾講,1978年至1988年這十年負責抓興辦特區和對外開放,是自己在一線工作的最後一課。我認為,這是穀牧同誌80年崢嶸歲月中濃墨重彩的一章。

解放思想,參與改革開放戰略決策。在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舉國上下同心同德、奮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關鍵時刻,如何正確認識現代化、切合中國國情地加快推進步伐,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穀牧同誌作為國務院副總理,受命於1978年上半年,率領新中國第一個政府經濟代表團赴西歐考察訪問,與法國、聯邦德國、瑞士、丹麥、比利時五國眾多的政界人士和企業家廣泛接觸和交流,還參觀了工廠、農場、城市建設、港口碼頭、市場、學校、科研單位、居民點等,一個多月“馬不停蹄”,緊緊張張地工作。通過這次考察,深入了解了五個發達國家二戰後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有益經驗和積極與我國發展經貿關係的強烈願望,並且聯係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擴大與西歐國家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交流、改革國內經濟管理體製、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等一係列建議。這些情況和意見,得到了鄧小平等中央主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穀牧同誌在中央有關會議上進行了彙報和闡述,經過黨中央、國務院多次討論完善,其成果凝聚到了當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偉大戰略決策之中。

奮力開拓,具體指揮對外開放工作。在三中全會做出曆史性重大決策後,如何突破長期形成的封閉半封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藩籬,走出新的發展路子,成為艱巨的任務。中央責成穀牧同誌負責抓引進外資、改革外貿體製、興辦經濟特區的工作。1979年開始,為落實中央關於建立經濟特區的決策,穀牧同誌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誌,會同廣東、福建兩省的領導同誌,深入調查研究,製定、完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並狠抓落實,紮實推進各項工作,使深圳等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實現了對計劃經濟和對外封閉的“突圍”,成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路先鋒。胡錦濤同誌最近指出,“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的一個偉大創舉”。經濟特區30年的成功實踐,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光輝結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曆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動反映。經濟特區已經以其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所做的開創性試驗取得的成功而載入史冊,這中間有著穀牧同誌深深的印跡。他為我國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嘔心瀝血,積極推進各項相關政策措施的製定、落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