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附錄一 悠悠故鄉情——隨袁寶華同誌回南召紀實(1 / 2)

我隨中顧委委員袁寶華同誌到河南考察,第一站是在寶華同誌的故鄉——南召縣下的車。這是他自1940年離開家鄉後第一次返回故裏。

袁寶華,1916年出生於南召縣城關鎮,在家鄉讀完小學、中學,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係,在北大加入了地下黨,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青年愛國運動。1937年秋,他奉命回到南陽建立黨的特支,繼而回南召恢複地下黨組織,建立6個區黨委和5000多人的地方武裝。當時群眾悄悄稱南召是“小陝北”、“小延安”。1940年,他接受黨的指示,奔西安、轉延安,從此一別故鄉50個春秋。

列車到達雲陽站後,南陽行署和南召縣的幾位負責同誌來接我們。離車站不遠處,停了一輛黑色小轎車和一輛麵包車。寶華同誌大步流星,沒等招呼,便第一個匆匆鑽進了麵包車裏。我由此想起臨行前寶華同誌特地交代讓我告訴地方的同誌他出差的約法五章。其一,不準多人接送;其二,不能坐小轎車;其三,不開迎接大會;其四,不設宴招待;其五,不準送禮。

從雲陽到南召縣城有35公裏路程。寶華同誌坐在汽車上談笑風生,他不時地望著窗外,望著他已經離別了整整50年的故鄉,感歎地說:變了,已經大變了。

當晚我們住在了縣政府招待所。坐了一天的火車,我們有些累了,早早地洗漱睡了。可是有人看見寶華同誌房間的燈直到午夜還在亮著。第二天一早我們才知道,他昨晚在看南召縣委地下黨史資料,還連夜為他所敬仰的一位老前輩撰寫了碑文。

這天上午,寶華同誌不顧旅途疲勞,視察了縣裏3家最大的企業。緊接著又去看望了好幾家老鄰居。此時,他回到南召的消息已不脛而走:袁寶華回來了,寶華回來了,四叔回來了……一個個白發老翁老婦看到離別數十年的袁寶華,激動不已。“你可回來了!這麼多年,我們一直盼你回來呀!這一走整整50年了,頭發都白了……”寶華同誌與他們手拉著手,肩挨著肩,他們見到了多年盼望的親人,流出了抑製不住的淚水,此時寶華同誌的眼圈也早已經濕了。

下午我們驅車沿107國道向西南駛去,來到了四麵環山的山林規劃區——白土崗。這裏西麵是五垛山,西北是青山,這一帶現在還是禿山荒崗。縣政府已經製定了脫貧計劃,整修了梯田,準備在這一片山崗栽種蘋果樹苗,10年後就成為經濟林區了。從白土崗往東南走出10公裏路程,就是南河店。這一帶的林區規劃比白土崗早一些,錯落有致的梯田已經種上了蘋果樹,小苗杆上已有嫩牙生出,一派勃勃朝氣。田埂上種的是黃花菜,樹苗間點了落花生。一路上寶華同誌與縣政府負責人談論著農村規劃和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景,興致盎然。

下山時已是夕陽西下,我們正要上車,隻見遠處村舍中,急步走來兩位老太太,看上去都有70多歲了。寶華同誌迎上前去緊握住她們的手,其中一位老太太說:寶華你還記得我不?我是你四妗子啊!望著幾十年不見滿臉皺紋白發蒼蒼的老人,寶華同誌回憶著:“記得,記得呀。”老人老淚縱橫:“你這次回來,啥時還能再來呀?”寶華同誌深有感情地說:“隻要我兩條腿還能動,就想回來。”